劳工档案:近4万劳工被迫赴日做苦役

2015-08-10 10:20 来源:今日
  

  1937年7月7号,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为弥补劳动力的严重不足,日本采取“以战养战”的政策,侵华日军在华占领区先后强征了近4万名中国劳工赴日,为其35家企业的125个作业场从事无偿的苦役。最近,青岛市档案馆找到了一批中国赴日劳工名单。从今天起,《今日》将推出系列报道《劳工档案》,让我们看看尘封已久的档案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

  这些中国赴日劳工名单的档案资料,登载于一家名为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的日本网站,该网站隶属于日本国家级档案馆——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涉及日本的用工企业,包括日本三菱矿业株式会社、三井矿业所、日本港运业会等15家。这15家企业的34份中国劳工名簿上,记录了中国劳工人数大约1.5万人,涵盖了近40%中国赴日劳工的原始记录信息。“在这个地方有个印章,是国立公文书馆的,说明这份档案是统一放在国立公文书馆来进行管理的,这份档案是日本株式会社菅原组的档案,它的档案来看,在落款的地方是盖有菅原组的印章的,所以这就证明是企业报送日本当局原始的档案。”

  这些日本企业统计的中国劳工名簿,统一将中国劳工称为华人劳务者,虽然在文件名称上略有差别,但各份档案内容基本一致,一般包括《华人劳务者调查表》、《移入华人劳务者名簿》、《移入华人劳务者死亡者名簿》等文件。每份表格形式统一,明显是日本政府统一要求企业制作而成。根据其中日期注释推测,这些档案形成于1945年9月20日前后。“二战结束以后,中国政府提出日本必须要立刻归还强掳到日本的劳工,日本政府这样让各个企业赶快上报一下,使用劳工各方面情况,报到政府那里去,所以这些档案是非常原始的档案。”

  在这些名单中,注有劳工赴日性质,其中绝大部分,都标注为行政供出。这一名词意味着,中国劳工到日本做苦役都属非自愿行为。“他所谓的行政募集制有的时候都很具体,实在找不到人都非常具体,比如轻微的犯罪的罪犯,可以作为劳工,像战俘可以作为劳工,甚至在要求中明确说,不良的洋车夫都可以作为行政募集的对象。”

  在三菱大夕张矿业所的中国劳工名簿上,记录着该企业292名中国劳工的基本信息,其中来自青岛地区的劳工103名,被掳前的职业包含农民、商人、军人、厨师等各行各业,其中,当时年纪最大的江秋芳来自即墨、56岁,年纪最小的尹保来自河北、17岁。

  现在画面上的这几位老人,名字都在三菱大夕张名簿上。2004年,青岛市档案馆曾对名簿中的5名劳工进行过采访,十一年过去了,三位老人都已离世,其他人则无从找寻。“我在青岛崂山县走亲戚,出来耍看到一大堆人,过去看看,正好都是洋车汉,绑起来,绑起来上青岛体育场。”

  朱正基所说的青岛体育场,就是现在位于文登路的天泰体育场,当年作为日本人的劳工训练所,对掳来的劳工进行培训后送往日本。在大夕张名簿上注明,这些劳工分两批接受,一批是昭和十九年,也就是1944年的9月15号,来自青岛176人,第二批则是同年10月17日,来自天津塘沽,共116人。

  根据名簿上的记载,292名中国劳工中,在送往日本途中,有一人死亡。

  那么劳工们在日本下船后,会被送到哪里,又经历了什么,明天请继续收看《劳动档案》。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