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家庭来到万象城,参与了一场身临其境般的印象展哦!
每一声呐喊都能留下历史的回声,是媒体人永远的追求,每一次...
由南澳大利亚旅游局主办的“青岛的澳洲姐妹——阿德莱德印象...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青岛网络电视台 > 活动 > 2015 > 青岛66中90年校庆 > 轮播图 正文

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在青岛铁中

2015-09-01 14:24来源:爱青岛

 

  王统照到校任教、启发学生创作。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曾用名息庐、鸿蒙、恂如等,山东诸城人,现代进步作家。1927年4月,他举家迁居青岛观海二路49号,先后居住近30年。王统照先生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的奠基人,更是青岛新文学的拓荒者。他的到来,给“风景美丽如绿洲,文化冷落如沙漠”的岛城注入了文学创作的活力。为了生计,他曾到铁路中学、市立中学、市立女子中学等校任教,白天教书,晚上伏案书斋,疾书心怀。至1936年,他创作了《搅天风雪梦牢骚》、《印空》、《买木柴之一日》、《海浴之后》等。

  1929年,王统照先生在“胶济铁路中学”教国文时,启发学生先后成立了革命文学社团“绿萍社”和“涛社”。前者是青岛市现代革命文学社团的萌芽,发起人为二级学生郝复俭,后者发起人为三级学生臧宣达(笔名迪文)、谭祖彝(笔名春岩)、王志馨(笔名宁生)。是年9月1日,由王统照创办了青岛的第一个文学期刊——《青潮月刊》。此时的青岛,被称为“文艺沙漠”,没有文学刊物,只在为数不多的报纸上辟有文艺性的副刊。《青潮月刊》在这片文艺沙漠中,开辟了一块新文艺的绿洲,为青岛的文学界提供了表达“挣扎呻吟未来命运”的小天地。《青潮月刊》共出了2期,虽为月刊,可却间隔了4个月。王统照先生定居青岛后,他不仅眷念岛城的美丽,而且笔触时常深入到劳动人民的最底层。如他写到东镇时“小孩子光着屁股在街上打架,拾蚌螺的贫女提着柳条筐子从海边回来……”,在写到西镇时“……矮矮的木屋,有的盖上了几十片薄瓦,有的简直是用草坯,一些黄瘦污脏垂着鼻涕的孩子前后呆着……”,尤其是他写的《轿夫的话——崂山道中》是那样入木三分:“先生!……/你看这荒山薄岭,瓢大的地,碗大的田。/在山凹和山沟里才有人烟。/就是扛轿,砍柴,靠山吃山,/那里来你们吃絮了白米、面?/先生!……这地瓜干儿味道真不恶/包管你一口都不能嚼!/去年咯,一秋大雨中翻了沙窝,/连这点东西充饥也捞不着……”他的文学作品对启迪、教育文学爱好者的影响极大,许多人都拜他为师。在王统照先生的扶植提携下,从1930年起许多爱好文学的青年学生在《青岛时报》、《民报》等报纸上的专栏上发表作品,他在铁中任教直到1931年初,铁中文学创作活动一直持续到1932年。

  平时,王统照先生在他居住的小楼里,将会客室就兼书房,时常对文学爱好者进行辅导。如先生看到报纸副刊“青光”上刊登王俊成(市立女子中学学生)写的《铁锤》、《柿子》两篇文章后,对其鼓励尤嘉,并传授写作方法技巧等。后人称:在“国立青岛大学”引来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等人之前,王统照独领青岛新文学之风骚。

  新中国成立后,王统照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1957年11月29日病逝。

  蔡元培到铁路中学讲演。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孒民,浙江绍兴人,著名教育家。曾任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南京中央研究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

  1934年8月28日上午9时,蔡元培先生与夫人黄仲立(字养浩)携三个儿子(睟映、怀新、英多),从上海港搭乘“普安”轮北上,29日午后1时抵达青岛。他的到来,轰动了“红瓦绿树”的岛城各界,到码头“来接者有刘梅垞表兄,赵元任、李济之、赵太侔、李超夫妇、沈市长(即沈鸿烈)的代表等”,暂下榻观海一路10号其表兄刘梅垞家。9月12日,蔡元培先生一家移居靠近海滨的福山支路14号。直到11月10日11时,蔡元培一家才登上回沪的海轮,离开青岛。

  蔡元培在青岛两个多月时间中,主要是拜访青岛各界权威人士,如市长沈鸿烈、市教育局长等人,还与曾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员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及夫人杨步伟等人会面、座谈、交流。他还接受一些中学校长的邀请,经认真准备后到市立、李村、四方胶济铁路等中学演讲。

  9月28日,蔡元培接受胶济铁路管理局委员兼胶济铁路中学校长崔世杰的盛邀,来到了位于四方奉化路(今杭州路)的胶济铁路中学,受到了学校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当时,凡是在校的师生都有幸聆听了蔡元培先生那生动而富有哲理的演说,其题目就是《于课堂中求趣味,于校课外作实验》,内容贴近学生实际,鼓励教员“诲人不倦”,希望学生“孜孜求学”,希冀人人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好报效祖国。他说:求学是为“将来服务社会的预备,若学得不完全,将来不能有贡献于社会,便是辜负了社会的培植,与欠债不还一样,所以我们觉得求学很苦,也不能不刻苦用功”。接着他又说:“求学是很乐的事,为什么不努力呢?”,“为什么我说求学很乐呢?我试把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分作三类:第一类是练习工具的课程,例如语言文学与数学”;“第二类是增进知识的课程,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第三类是体育、美育的课程,就是运动与图画、音乐、文学等。”蔡元培进一步强调:“学校的运动,并不以训练几个选手为目的,而以运动的普及为原则。古人称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所以健全身体,实为教育上重要任务。健全的方法,运动最要。每种运动,对于身体有其特殊的效力;而种种规则,又可以养成勇敢、正直、服善、爱群诸美德,青年正在跃跃欲试的时期,又何乐而不为。……综上述三类课程,不但有用,而且很有趣味。这不是中学生最大的幸福么?诸位既在学校享了种种幸福,就要切实用功,卓著成绩;将来毕业后,再受专门教育,觉得预备的功夫,毫无欠缺,而专门学术,进行甚易。学成以后,无论地位大小,总有贡献于社会,那就不辜负社会所给予诸位的幸福了……”。

  他的演讲使师生深受鼓舞,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为什么蔡元培先生对胶济铁路中学情有独钟、还挤出时间两次会见了“胶济铁路管委员会”的负责人呢?这是有特殊背景的,因为在“私立青岛大学”之初,该局就大力资助办学。1928年,蔡元培先生力主将原在济南的“山东大学”改移青岛,与“国立青岛大学”合并。1929年,蔡元培举家来到青岛住在校内一座小楼里。在筹建时,胶济铁路管理局又是大力支持、赞助,每月捐助12000元办学且信守承诺。所以,蔡元培先生对胶济铁路是深有感情的。

  老舍在铁中讲演。老舍(1899~1966),满族,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著名的作家、戏剧家。1934年9月至1937年8月,老舍在青岛居住了整整3年时间。前两年他在山东大学任教,后一年他辞职专事写作。期间,老舍除授课、写作、参加编辑刊物外,还做过一系列讲演,其地点分别在山东大学、市立中学、市立女子中学、四方铁路中学、青岛狮子会、青岛青年会等。

  据叶瑛桐回忆:他聆听老舍先生在四方铁路中学讲演的时间是1935年秋天开学不久,地点在学校礼堂内。这天,老舍先生兴致勃勃,礼堂内座无虚席,实在找不到座位的学生就挤在一起,大家都为能亲耳聆听先生的讲演而感到十分荣幸和高兴。老舍先生讲演的题目是《南洋漫游记》,这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第四年,听起来是很新颖的。此时,老舍才36岁,中等身材,穿着灰色毛呢长袍、西裤、皮鞋,让人一看便知是个潇洒的学者。他讲的内容是关于爪哇、苏门答腊岛等南洋地区土著人、华人的生活风俗。对于那里丰富的物产,老舍是娓娓道来。他还以纯正的北京话讲述了南洋人的悲惨遭遇,其形象的比喻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南洋社会好比一个烤熟了的芝麻烧饼,西洋人是最上层的芝麻粒,人数不多,躺在烤熟了的最上层,香喷喷的很舒服。而当地人和中国人是烧饼的中心,四面不透气,上面有人压迫。但最苦的还是当地的土著人,他们是烧饼的最下层,在炉火上烤焦了,没有一点甜味,只有苦味……”当时台下聆听他讲演的铁中师生等,对此报以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历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1953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章来源:爱青岛

关于" "的新闻

更多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