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家庭来到万象城,参与了一场身临其境般的印象展哦!
每一声呐喊都能留下历史的回声,是媒体人永远的追求,每一次...
由南澳大利亚旅游局主办的“青岛的澳洲姐妹——阿德莱德印象...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青岛网络电视台 > 活动 > 2015 > 青岛66中90年校庆 > 师生情怀 正文

大礼堂情思

2015-09-01 14:37来源:爱青岛

 

  大礼堂情思

  1965届毕业生 秦鲁民

  青岛铁中的大礼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青岛市的中学中,可谓凤毛麟角。曾为一代代老校友们津津乐道,并引以为豪。这里留下了他们太多难忘的记忆,承载着他们终生无法割舍的绵绵情思。而对我们——六五届高中同学而言,尤甚!

  前不久,当我徜徉在校园,又专门去了时下的图书楼。这里正是当年大礼堂旧址。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浏览之后,已觅不出当年的些许痕迹。此时,人是物非,不禁怅怅然,唏嘘不已。

  在楼外石梯的台阶上呆坐良久,恍惚中似又回到当年,发生在这里的生活片段一幕幕过电影似地在眼前浮现,乐声,歌声,朗诵声……又回荡在耳畔,在胸中重起波澜。

  曾记否?每次开大会时,两人抬着条凳,整齐列队进入礼堂。会前各班拉歌,你方唱罢我方唱,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争强好胜的争先意识,崇高的集体荣誉感从那时起便深深扎根在学友心中,影响着大家后来的一生。

  歌咏比赛是大礼堂舞台上常有的事。各班依次上台,按男女高矮声部列队,指挥,领唱,齐唱,轮唱应有尽有,像模像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我们走在大路上》,《十送红军》…… 至今仍在心中激荡。

  遇刮风下雨天气恶劣时,体育课便从操场转入礼堂。这里又成了体育馆,跳箱、垫子、平衡木……依旧是龙腾虎跃,热火朝天。

  逢年过节或有重大活动,这里更是欢乐的海洋。刘学孟老师指挥的管弦乐威武雄壮,民乐欢快悠扬。他导演的舞蹈也赏心悦目,象采莲舞、剑舞、摘苹果的时候……至今犹在眼前,令人难忘。而各种文艺形式如诗朗诵、快书、相声、表演唱、活报剧等等,不一而足,精彩纷呈。许多优秀节目在青岛市及铁路局、铁路分局汇演中屡屡获奖,影响甚广。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在这个礼堂不大的舞台上曾经演出过几个名符其实的“大剧”,如歌剧“刘四姐”、“两块六”,话剧“小英雄与大罗马”、“毕业之后”。从演员伴奏、服装道具、布景灯光、舞台调度和监督一应俱全,而且都是自力更生,师生同上,有的甚至身兼数职。大家各司其职,环环紧扣,绝不含糊。特别是高中毕业前,为配合“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由郭兴仁老师编剧,我们自导自演的四幕话剧《毕业之后》更给这个舞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时,为了白天演出,把窗子都用布帘档上,从而有效突出了布景灯光的效果。熟悉的人演熟悉的事,倍感亲切,连演数场,场场不衰,引起广泛关注。除师生外,也有一些领导和部分学生家长观看了演出,反响强烈,好评如潮。用盛况空前来形容并不夸张。正因为学校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除了学习还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同学们得到全面锻炼。我们这一届的高考升学率在青岛市名列前茅,而且同学中还有人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等国家顶级艺术院校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怪了。不谦虚地说,那时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六五届高中这两个班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领头羊!

  写到这里,又想起更遥远的一件事,六十年代初,三年灾害生产自救时,我们正上初二,几个班住校的男生,曾把大礼堂作为宿舍,住过一段时间。一排排上下床摆满礼堂,那阵势相当可观。每天早晨,初二九班班主任胡文凤老师,用她特有的广东普通话叫同学起床:“二九的,起床了。挖蛤蜊,捞海菜”。那声音至今仍时时在耳边响起。这也成为同学聚会时的经典段子,被许多同学模仿过。每次在阵阵笑声之后,便是一段段五味杂陈的回忆。

  大礼堂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它留给我们的记忆已经无法磨灭。发生在这里的点点滴滴已经刻入脑海,永存心底。

  时代在发展,学校在前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结。相信今天母校新的校容校貌、完善的现代化设施、更加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如我们这一代人陌生的茶艺、陶艺、语音室、多功能、互联网等等,也会给现今的学弟学妹们留下永久的美好记忆。想到此,怅然之感顿失。

文章来源:爱青岛

关于" "的新闻

更多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