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家庭来到万象城,参与了一场身临其境般的印象展哦!
每一声呐喊都能留下历史的回声,是媒体人永远的追求,每一次...
由南澳大利亚旅游局主办的“青岛的澳洲姐妹——阿德莱德印象...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青岛网络电视台 > 活动 > 2015 > 青岛66中90年校庆 > 师生情怀 正文

由青岛铁中到第66中学

2015-09-01 14:37来源:爱青岛

 

  原青岛铁中,在上点年纪的岛城人心目中可谓是家喻户晓,2007年以前经过此处的所有公交线路都是以“铁中”来命名站名。按照国务院关于企业办学改革要求,2002年12月划归青岛市政府管理,2003年8月正式更名为青岛第66中学。

  青岛铁中成立于1925年,至今已有90年历史。原名叫“胶济铁路中学”,初衷是为了解决铁路沿线职工子女就学问题,设在湖南路3号原青岛铁一小校址。当时仅有几十个学生,一个班级。1927年迁到广西路26号,如今原建筑已拆除,现为华能大厦位置。1931年又迁移到四方区杭州路3号至今,占地100多亩。在这期间,该校于1939年改名为“青岛铁路学院”,又于1945年11月改名为“青岛扶轮中学”。建国后,1950年1月1日被正式命名为“青岛铁路职工子弟中学”。1994年6月7日又一次改名为“青岛铁路职工子弟第一中学”。2003年8月2日至今,再一次被正式更名为“青岛市第66中学”。

  1961年7月我毕业于青铁一小,毕业后报考哪个中学是面临的重要选择。当时听教过我们的老师介绍说铁中校凤很好,管理正规,师资雄厚,对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都抓得很紧,于是就有了报考意愿。当然青岛二中各方面更好,但是也更难考取。那时我家住大港三路铁路宿舍,虽然知道铁中在四方区,但是具体在何位置则一无所知。好在邻居大哥大姐有在铁中上学的,于是我就软缠硬磨请他们带我去参观了解一下,最终如愿以偿。放春假的一天,我兴高采烈地随他来到铁中。

  站在四方火车站南边铁路大桥处的杭州路上向东一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两边门垛上“青岛铁路中学”各六个大字。这些字,至今仍然完好的保留着。沿着斜坡向上走约100米,左手边就是铁中的校门口和传达室,右手边是当时岛城首屈一指的标准四百米8跑道的大操场,在操场的西边还有一块近20亩的农业生产田,当时种着绿油油的麦子。平常同学们就在此进行学农劳动。

  进入校园内,面向正北首先看到的是三层楼的第一大教室,一、二、三层分别是高中部各年级的两个教室。其大门两边7级台阶下是两块长各近20米的黑板报。右手边是1931年建成的大礼堂。拾级而上,右手边平房是理化实验室,其北边二层小楼是图书室。左手边平房分别是校长室,教导处和小会议室。第一大教室后边是二层楼的第二大教室,为初中部各年级教室。再后面是小后山和当时海军的一处新兵训练基地。后山的最高处有一个小防空洞。校长室教务处西边的二层楼是学生宿舍。其南边平房是校办工厂和师生食堂。当时正值春暖花开季节,校园内到处春意盎然,郁郁葱葱,百花争艳,鸟语花香,非常美丽宜人。也更加坚定了我报考该校的信心。

  如今经过50多年的发展,除保留了原校长室、教导处、原第二大教室,原理化实验室和图书室等5处原始建筑外,第一大教室早已翻建成高5层的教学楼,东西也有所加长。遗憾的是原两块黑板报不知何年也已拆除,因当年该黑板报由学生会主办得非常红火。大礼堂翻建成信息图书楼和天文台。原第三大楼翻建成综合实验楼,其南边是新建的学生宿舍楼和食堂。为落实民族政策,学校从2005年起举办了新疆班,成为市区中学第一个办新疆班的学校。近几年在后山处又建成两栋高规格的教学楼。大操场也全部铺成塑胶跑道和各类球场,并用大理石砌成11级高的看台,在操场的西南处又新建了高档次的体育馆,总之,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突飞猛进的改观,今非昔比。

  学校经过8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积累了丰富的育人经验。聚贤育才始终是办学宗旨。早年中国新文化运动奠基人之一,著名作家王统照于1926至1927年曾在该校任教。在他的启蒙下,铁中学生先后发起成立了青岛市革命文学社团“绿萍社”和“涛社”,前者是青岛市现代革命文学社团的萌芽,发起人为二级学生郝复俭,后者发起人为三级学生臧宜哲、谭祖彝和汪志馨。革命先驱者蔡元培曾于1934年4月28日来铁中讲演,1935年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曾在铁中大礼堂演讲,题目是“南洋漫游记”。王怀中于1945年11月至1949年4月任当年扶轮中学校长。在台湾逝世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等知名人士皆为之题词悼念,可见其名望之高。我们在校学习期间铁中的师资力量更加强壮,90%以上是大学本科毕业。曾教过我数学的牛英涛老师是北师大数学系毕业。语文老师王玲梅是北大中文系毕业,曾多次举行全市高中语文公开课,其作品曾入编《国际硬笔书法大辞典》,由世界硬笔书法家协会授以“世界硬笔书法家名人资格证书”,并被审定为“高级硬笔书法家”。英语老师由毓麟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曾在剑桥大学做学术交流。初一英语老师刘学璞是中央大学法学院毕业,曾任国际远东军事法庭法官,并在海大辅导多名学生留学。体育老师李世运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当年在青岛体育界很有名望。有了名师也才能层出不穷地教育培养出优秀学生。

  31届高中生郝复俭是青岛市革命文艺社团“绿萍社”发起人,我国导弹和航天惯性器件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早年从事无线电与通讯技术工作,在无线电仪器、仪表和通信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和维护使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1957年开始从事导弹和航天技术研究工作,主持创建了我国导弹和航天惯性器件研究所,1965年改为第七工业部后仍任惯性器件研究所所长,做出卓越贡献。

  32届高中毕业生汪志馨,1946年去美国俄勒冈州州立大学化学系深造,获博士学位,任该校辐射中心主任,核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核工业系系主任,是美国和国际核科学权威之一,被授予俄勒冈州科学与工业博物院州长奖,著名教授奖,美国核学会优异服务奖,多次被列入美国科学家名人录,社团领导人与美国名人录,为美国和中国和平利用核能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聘为青岛铁中的名誉校长。

  36届高中生张映吾,1938年经车耀先、罗世文安排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先后任延安新中华报社编辑、记着,延安解放日报社要闻主编、新闻部代部长。解放后任上海市新闻出版处处长,上海市文教委员会秘书长,驻苏联大使馆党委委员,文化参赞,临时代办,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委员兼一司司长,《世界知识》出版社副社长,住苏期间曾直接向周总理汇报工作并与总理合影。总之几十年来铁中培养出的优秀学生是桃李芬芳满天下,数不胜数。有的成为了科学家,企业家,有的成为了解放军将军,优秀教师、医生,还有的成为了国家公务员,等等,可以说不胜枚举,恕不能——例举。

  我于1961年至1968年在铁中学习。在我切身体会中,从61年到66年6月这一阶段是铁中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当时学校有几个亮点是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公认的。一是成立乘火车队。当时铁中因只招收铁路职工子弟,所以住非四方区的学生都要乘火车上下学,主要是瓦罐车或叫马笼子车,里面没有有任何座位,车门还比站台高约近1米。63年以前放学后学生们都是自由组合去四方火车站坐车,再则铁中出校门去火车站就要穿过杭州路,所以各方面安全存有很大隐患。为此,学校领导与铁路分管部门协商,让其给预留出几个车厢,学校则按照学生到达站编成乘车队,并要求最后一节课任何老师不得拖堂,按时放学。放学后凡是乘车师生都要到指定地点不分年级、班级站队乘车。火车到站后,师生们按照指定车厢乘车,大同学还要照顾小同学上下车,非常有组织有秩序有爱心。同学们上学在四方站下车后也要排队出站直至进校。就这样自1964年一直坚持到1966年6月文革开始。当时社会上和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对铁中这一做法反响非常好,也颇赞赏。这样做既保重了师生安全,又培养了组织纪律性和互帮互助的优良作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得知后,专门派记者来校跟踪采访报道,并在早间6:30的传统权威新闻节目中向全国播报。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随之,全国各地前来学习取经的络绎不绝。

  二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这期间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象征性赛跑。如要求各班级所有同学跑过的总路程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某地,我记着当时不同时期的目的地有北京、河内、哈瓦那等。早晨到校后或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到大操场跑圈,每天予以统计并公布,人人都生怕自己拖累全班的后腿。说也奇怪,当时每个同学都能如实上报所跑路程,从没听说那个同学有虚报的。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身体又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再就是每天上、下午上课前15分钟大预备铃响过后,全校30个班级都组织各班同学唱歌,这时全校歌声嘹亮,此起彼伏,气氛异常活跃。有会乐器的同学还自告奋勇为同学们伴奏。学校要求领唱学生每次换一个,不分男女生人人参与。有的同学开始不太大胆或不太会唱,就利用课余时间加强练习,精益求精,做足充分准备。2分钟小预备铃一打,全校歌声即停,静静等待老师上课。这样做的好处是人人增强了参与的信心和能力,同时又减少了迟到现象,也活跃了校园娱乐活动,同学们还能集中精力听讲,提高了学习效率。可谓是一举多得,全面发展。

  三是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坚持正常教学秩序,教书育人。当年铁中多数老师家住市里,上下学和学生同乘火车,所以师生都能按时上下学,基本没有拖堂留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不太重。老师们都是在空堂时备课,批改作业。有时也看到有许多老师背着学生作业回家批改。当时新生分班虽不用电脑,但是绝对平衡。分班方法是,第一名在一班,第二名在二班,第三名在二班,第四名又在一班,以此类推,任何人说情递条子等都不起作用。因此也从没有听说什么重点班或实验班等,各班也都绝对是在同一起跑线,平等竞争。经常看到同学们在车厢里三两人凑在一起研究有关学习问题。由于老师们认真备课,讲究教学方法,最大限度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虽然不增加学生负担,但是效果很高,高考录取率逐年提高。如64、65两年高考录取率均达到60%多,仅次于二中,当然考取全国名校的学生也的确不如二中。在当年能达到如此高的录取率也实属不易,是师生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青岛铁中体育传统历史悠久,成绩骄人,是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山东省田径兼足球传统项目学校。1993年和1995年度先后被国家体委、教委评定为国家级群众体育和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在已举行过的15届青岛市“市长杯”中学生足球比赛中学校高中男子足球队10次夺冠。女子篮球队高中组、初中组双获青岛市中学生篮球赛八连冠。并向上一级学校和国家及省运动队输送了大批优秀体育运动人才。

  2003年8月铁中正式更名为青岛66中学。办学体制的转换为学校输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学校也迎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新班子确立了“争创岛城名校”的办学目标,郑重提出了三项承诺,“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实施“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措施,教育教学质量大步提升,近些年,先后为清华、北大等高校输送了几千名优秀毕业生。学校面貌也进一步焕然一新。如今校园环境更加优美,作为青岛市花园式学校,校内景点错落有致,繁花似锦,绿树四季常青,气氛浓郁宜人,教育教学设施更加齐全。教学楼、图书楼、实验楼和办公楼等依山而建,拾级而上,巍巍壮观。7个理科实验室,6个文科艺术特色教室,3个微机室,2个多媒体语音室,1个多媒体电教室等都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全市一流水平。学校天文台拥有紫金山天文台制作并安装的200毫米天文望远镜,为国内先进的科普望远镜。今天,年轻而有活力的66中正在实现着跨越式发展,她召唤一群激情澎湃的年轻人与她并肩披荆斩棘,共同开创美好明天,她将托起莘莘学子的梦想飞翔。愿母校再接再励,蒸蒸日上,聚贤育才,再聚辉煌。

文章来源:爱青岛

关于" "的新闻

更多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