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观象山历史文化街区从古至今见证着中国天文事业的辉煌成就,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名字来源于街区内著名地标观象山,而观象山又因建于山顶的观象台而得名。街区独有的天文价值,当然也和观象台密不可分。 德占时期,观象山附近居住有大量欧人,当然当时的观象山叫做大鲍岛东山。 1899年青岛开辟了第一个自来水水源地——海泊河水源地,水被送到大鲍岛东山,主要供欧人区日常生活用水,因此这里更名为水道山。 1905年,德人将气象天文测量所由馆陶路1号迁至水道山,在此开展天文、气象、地磁、地震观测及研究工作,叫做“皇家青岛观象台”。与上海徐家汇观象台、香港观象台并称为远东三大观象台之一。因而此山在1911年被叫做了观象山。 观象山历史文化街区在百年前就被赋予重要的军事意义。 街区内有德占期间建成的望火楼、德国野战医院、贮水池等公共建筑,以及大量的日占和北洋国民政府时期的民居建筑。 建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测绘局还在此区建立全国水准原点。 80年代中期,观象山公园被规划为开展天文气象科普教育和登高游览的活动场所。 ![]() ![]() 观象山历史文化街区一直被誉为最具市政建设文化特色的居住型街区,而且这里也是青岛城市建设与地形有机结合的典型代表之一。 街区内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包括观象台办公楼、观象二路基督教堂等6处; 涉及历史建筑包括总督府野战医院旧址和近代建筑办公楼等2处; 涉及传统风貌建筑包括观象一路、济宁路、观象二路等81处,分为特殊保护、重点保护、一般保护三种。风貌保护道路有三条,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平原路、江苏路以及观象一路。 ![]() 在如今,观象山历史文化街区仍然具有相当的天文科学价值,但总体上以居住功能为主体,兼有公共配套、行政办公等功能。因此,保持观象山街区现状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功能定位在此次规划当中并未发生变化。 之后,政府将通过综合环境整治、完善街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措施,全面提升居住环境品质,优化拓展特色社区服务功能。 在不影响历史文化风貌的前提下,着重落户精品商业以及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经济价值也会大大增加。 青岛观象台 ![]() 上文有说到青岛观象台的由来,在青岛市区诸多山头公园之中,唯独它所指的"穹台窥象"被列为青岛十景之中。美景背后,观象台的历史也可谓波折。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后,又改称气候测量所。1924年,我国正式接收改称观象台。1937年日本人再度强占,1946年抗战胜利后归还中国。 1949年解放后,由海军接管。1957年,又将天文、地磁、地震三部分移隶中国科学院,将青岛观象台一分为二。 而后1978年撤消建制,规划为海洋研究所,1993年原名原隶恢复建制。 建成时,观象台有德式楼房2幢、中式平房14栋、圆顶天文观测室2座,主楼建于1912年1月,高21.6米,全部为花岗石砌筑,上出雉堞,是一座具有欧洲石砌古城堡式样的建筑。 1931年,在该楼西的西巅建成中国自己建造的第一座大型天文观测室,整体建筑是花岗岩圆体,顶部的球形是钢木结构,可转动,转动一周为9分钟。是现在常说的“青岛观象台”。 很多人知道观象台的伟大意义,却很少有人清楚这伟大的背后是怎么回事儿。 ![]() 观象台虽始创于德人,两度日占,几易建制,但是它的主要业绩,特别是在天文学上开拓性的贡献,都是在我国接管后开展的。 老一辈科学家,在军阀混战、强邻逼伺的艰难环境下开创了中国的现代天文事业。 1925年开创了现代太阳黑子的观测和研究,并为我国积累了第一批现代太阳黑子观测资料; 1926年青岛观象台作为我国唯一代表,应邀参加第一届万国经度测量,成绩优异,得到国际经度测量会主席的专函赞许,开我国天文界步入国际合作之先河; 1931年,我国自己建造的第一座圆顶天文观测室(直径7.8m)在青台竣工; 1932年,我国引进的第一架口径32/20cm天体照相望远镜投入使用,它标志我国天文事业从此步入先进之行列。 …… 数据资料或许枯燥,但却客观。 那些仿佛离我们生活很遥远的科学,才是真正国力日盛的根本助力,而这些背后,凝结的是历代科学家们的苦心孤诣。 解放后,政府也不断对观象山进行植树绿化,栽花种草,铺设石砌路径和石桌石椅、凉亭、花廊等,才有了现在风景迷人观象山。 ![]() 80年代中期,观象山公园被规划为开展天文气象科普教育和登高游览的活动场所,一直至今。 圣保罗教堂 圣保罗教堂现位于观象二路、江苏路、胶州路口,建造于1933年或1936年,当时设计师为尤力甫。由于建筑近道路交叉口,且处高位,因而成为几条道路的对景点。 依据可以采信的说法,选址考究的圣保罗堂原址是德国基督教捐助会所建的德国俱乐部,南依观象山,位南高北低的坡地上。 整个建筑平面呈不规则自由式布局,建筑时采取直接袒露承重建筑砖墙的做法很大胆,因为青岛空气湿度大且具腐蚀性,除了早期在前海出现过几处此类建筑外,20年代后已不多见。 ![]() 圣保罗教堂整体造型上又像极了一座红色古堡,浸染在肃穆的宗教范围中,神秘而又庄严,这里也成为了青岛地区宗教建筑的一个辉煌的尾声。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圣保罗堂被日军查封,后几经交涉才得以恢复礼拜,从那时起,圣保罗堂走上自立道路。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国信义会重回青岛,但圣保罗堂仍维持自立。 1948年,在圣保罗堂举行了为期3天的庆祝信义会在青岛建立50周年大会,并印发了50周年纪念特刊。 ![]() 近百年来,圣保罗大教堂一直发挥着在纷乱世事中的抚慰人心的作用,到如今,被政府定为保护文物的它,终于可以安然地享受信徒们的唱诵了。 青岛望火楼 望火楼位于观象山西麓的观象一路45号,建于1905年。 望火楼为胶澳巡捕局消防观望台, 24小时安排人员守侯观望,一旦发现火情,由楼内的值班员拉响楼顶悬挂的铜制警铃,先鸣乱钟30下,然后通过鸣钟的下数来通知消防队火场的位置,即市南区鸣一下,市北区鸣二下,依次类推。 1930年前后,青岛开通拨号自动电话后,望火楼的功能逐渐被电话报警取代。到上世纪40年代初,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望火楼便被封闭。 解放后,望火楼用于青岛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龙华路房管所仓库。 望火楼为八角形,顶部的8根花岗石立柱,撑起最上面两折铜皮屋顶的瞭塔,这里曾是德占时期青岛市区的制高点,为青岛的地标性建筑。站在楼顶望台上,青岛西部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尽收眼底。 不幸2009年遭拆毁,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重建之后的望火楼…… 萧军萧红舒群故居 ![]() 位于观象山一路1号的是萧军萧红故居。1934年,夫妇两人在此居住。同楼居住的还有作家舒群。 众所周知,萧红的《生死场》,还有萧军的名作《八月的乡村》,是令他们在中国新文学中得以崭露头脚的著作。在《生死场》萧红清晰地注明了,“1934年9月9日写于青岛。”这就不得不说他们和青岛的渊源了。 萧红跟随萧军之所以会来到青岛,是因为朋友舒群的邀请。“九·一八”事件爆发后,东北沦陷,投身抗日洪流的萧军和萧红不得不为躲避抓捕离开东北。正在此时,收到了好友舒群从青岛发来了邀请信。 作为后人,我们只能猜测,如果没有舒群的这封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二萧在青岛写出《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这一笔,怕是要改写。 萧军和萧红来青岛后,双双在《青岛晨报》担任编辑,而当时所住的观象山一路1号成了他们人生的重要地点——不仅为他们的爱情提供了遮风避雨的场所,在这里还出炉了他们文学命运的里程碑之作,在青岛的这段时光便成了他们生命中的“黄金年代”。 好景不长,青岛党组织遭到破坏,舒群等人被捕,得到朋友资助的萧军,拿着40元钱带着萧红匆匆逃离前往了上海。在鲁迅的帮助下,出版了《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 如今,名人故居标牌旁边已是平常百姓家。仰头望见两座小楼,也只知道当年各位文学前辈居住于此,却也不知准确楼层。可没关系,相信那些珍贵的岁月早已凝在了他们作品中的一字一笔,永远不会被抹去。 【未经版权方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