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无棣路街区处于观象山、伏龙山和青岛山之间的沟谷地区。与其他历史文化街区内现存众多文物古迹有所不同,无棣路街区更值得深究的是它的建筑意义。 无棣路街区集中建成于日占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此街区内有现存历史保护建筑包括独立庭院住宅建筑、里院建筑、职工宿舍建筑等多种类型的居住建筑,一直是青岛市居住建筑类型最为丰富的片区。 像其中集中成片分布的港务局宿舍区等,都是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城市建设的重要见证。 以“无棣”命名的各条道路,都有着辉煌的历史。此外还有闻名遐迩的“波螺油子”。 1897年德占之后,修筑了几十条马路,当时在热河路与莱芜一路之间的是一条自南而北的喇叭口谷底,“波螺油子”的雏形就是一条连接东西高地的羊肠小道,这条路一直沿用至今,成了青岛难忘的百年记忆。 ![]() 无棣路街区作为岛城历史上较有影响的商业区,这几条路上前来购物者不计其数,热闹至极。 1935年,来青挂牌行医的清乾隆名宰相刘墉的后人、国医名家刘季三和“左联”名作家孟超,以及现代岛城书法名家孟庆泰、姜言夫等均在这几条路上居住、生活、工作过,并为岛城发展做出过不菲贡献。 ![]() ![]() 如今,无棣一、二、三、四路靠近胶东路的部分早被改建,波螺油子也成了老青岛的地标,其它部分除崛起了新大楼外,多数房屋仍保持上世纪二、三、四十年代的旧貌,彰显着在半殖民地旧中国时此地日侨与国民混居的建筑特色,时不时地吸引一批又一批怀旧者或历史、美术爱好者来此拍摄或写生。 街区内共有历史风貌保护道路4条,包括莱芜一路、无棣三路、江苏路、苏州路。 规划后的无棣路街区,从功能定位上,维持居住功能不变的基础之上,坚持地块使用的多样性原则,兼容精品商业、公共服务设施,酌情引入文化和商业功能。保护内容上,将对街区内1处文物保护单位(苏州路27号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对141处传统风貌建筑进行分类保护。 ![]() ![]() ![]() 从低处的胶东路往西,过了三角地小花园以后,就到了波螺油子——一条由马牙石铺就的呈扭曲转盘形状的路,宽约5米,形成于青岛开埠初期。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修筑了几十条马路,其中就有波螺油子的雏形。1922年政府代表收回青岛主权以后,沿地势修建了苏州路、莱芜一路、莱芜二路等数条马路。 大约1924年,波螺油子铺上马牙石,从此进入青岛百年老路行列,并在扭曲间将胶州路、热河路、莱芜一路至四路等现无棣路街区内几条重要街道连接了起来…… "波螺"也就是海螺,其内部绕轴呈盘旋状,和这条道路颇有几分神似。至于"油子",青岛人一般指在世事间磨砺得十分油滑的人,当然,这条老路也被无数行人磨砺成了"油子"。因此,“波螺油子”而来。 波螺油子从诞生之时起,就有做小买卖的,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路两侧干脆都开了小店,卖杂品和水果,波螺油子两端被夹,成了一条"袖珍商业小道",热闹非凡。 ![]() 青岛东西快速路第一期工程是从2001年开始动工的。"波螺油子"所代表的蜿蜒曲折,要给速度来让路了,这是一个时代命题。它所代表的老城区的从容、淡定,注定是跟不上高速发展的城市了,安静,悠闲,老街慢的乐趣从此失传了,令人有些惋惜…… 如今高架桥之下,还留有几十米的波螺油子做个念想,但意义早已变了。也罢,或许也只能是一个时代的标本了。 青岛的道路,基本上是按地名来命名,一地一名。但无棣路街区算是例外,无棣,是山东省一个小县,最初只有无棣路,后依次建路便依次命名了。涉及道路之多在青岛前所未见。 无棣路 全长约399米,宽约8.30米。有史料记载:“日占时期,称信浓町,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4月17日更名为无棣路。” 无棣路与热河路路口原有青岛市北手电筒厂,主要生产手电筒、螺丝、风钩,后来工厂倒闭工人全部去往青岛理研电器有限公司(今青岛三元集团)上班。后来这里成为青岛海安生物环保有限公司。 市北手电筒厂对面是青岛皮肤病医院,始建于1936年,里面都是木质地板,1999年归属于青岛市立医院,2008迁至安徽路21号。 无棣一路 长约415米,宽约7米,于1923年《胶澳商埠警察厅布告》文件中记载命名。 这条路曾是中国人、日本人混居区,有中国人的赵筱炎宅、叶春墀宅,还有国际日语学校、齐鲁病院、日本天理教青岛教堂等建筑。 由于旧城改造及其它缘故,当年在这条路上那些日式风格的老房子如今已剩下寥寥无几了。 无棣二路 ![]() 长约575米,宽约10.30米,也是中日混合居住区,商业相当发达,曾有中国人有德顺工厂、辉记土木工程社、新聚祥营造社等单位,还有日本人有加藤会社、新官三郎医院、铁路局日本职员宿舍等。 清朝乾隆宰相刘墉的后裔有部分生活于青岛,如刘墉四世孙刘燕昌是一代名医,刘燕昌的后人刘季三是我国著名中医,他们曾在无棣二路68号开过诊,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声名远播山东。 此外,无棣二路上还住着不少文化人和社会名流,可谓卧虎藏龙。从事情报工作的共产党人赵助之和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的夫人也曾隐居在此。 1932年,陈文其住在无棣二路22号,他的公开身份是日本三菱公司职员,同时经营养蜂,其真实身份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中共青岛地下市委机关就设在他家。 无棣三路 ![]() 长约377米,宽约8.80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无棣三路曾是几代文艺青年的聚集地,有山东快书大老袁、变戏法的小鲁、演大棚的老黄等民间艺人。 无棣三路45号历史上是日伪时期青岛某副市长的外宅。这个大院正好在坡的中间,依地势高低分成两个院落。整个宅子房间高大宽敞,厚重高阔的西式门窗做工细致考究,红漆地板木料宽大,给人华丽大气的感觉。 解放后,院里搬进十几户人家,打破了几十年独家而居的一统天下。在后来的几十年里,这里前后住过二十多户人家。虽然经过重重修整,但这里依然被保留了下来,至今为人赞叹! 无棣四路 ![]() 长约332米,宽约9米,自南向北曲折至临邑路之延长线上与无棣三路平行。 在无棣四路21号有青岛无棣四路小学,这里原是日军侵华期间建的一座寺庙---西本愿寺,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西本愿寺改建为小学,定名为私立成章小学。 1949年青岛解放,私立成章小学改名为私立崇文小学,1952年私由市教育局接办,改名为青岛无棣四路小学。这是无棣四路最陡的一条小街,这也是老房子消亡最干净最彻底的一条街巷…… 无棣一、二路建筑最早,而无棣四路的房屋多建于抗战胜利后,其时路东侧还是山坡。在这4条路中间,还有4条石阶路,为无棣纬一、二、三、四路。 如此算来,青岛共有九条马路以无棣县命名,这在青岛也是绝无仅有的。 如今,无棣路街区靠近胶东路的部分早被改建,其它部分除崛起了不少住宅楼外,多数房屋仍保持上世纪二、三、四十年代的旧貌,彰显着在旧中国时此地日侨与国民混居的建筑特色,也正因为如此,无棣路街区入选青岛历史文化街区。 ![]() ![]() ![]() 【未经版权方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