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青岛网络电视台
您当前的位置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活动  >  2016  >  2016年“感动青岛”

 

  刘军,男,1966年2月出生,,籍贯山东青岛,现任“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母船“向阳红09”轮机长,所在单位为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所属中国海监第一支队。

  从1984年上船任机工到担任轮机长,刘军在中国海监船上已经工作了30年。特别是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母船“向阳红09”船上任轮机长期间,从2009年“蛟龙”号海上试验以来,他以精湛的业务技能和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确保每一次海试的成功,提供有力的船舶保障,圆满完成“蛟龙”号1000米至7000米海试的轮机保障任务。刘军为“蛟龙”号成功创造载人深潜7062米新纪录、让我国一举跻身世界载人深潜强国行列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3年,刘军经考试被分配到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工作,经过10个月船舶轮机管理专业培训和考试,开始到中国海监第一支队所属的“向阳红07”船工作。

  刚到船上工作,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家电维修》全部课程,这对他在后来船上排除弱电方面故障帮助很大。另外,刘军还利用船在青岛北海船厂维修时间,参加了中国船检组织的《船舶电气焊专业证书》培训,以优异成绩取得了证书。

  1987年,刘军参加了宁波海洋学校为期三年的轮机管理函授学习,199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在1988年中国海监第一支队组织的全体机工业务考试中,刘军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当年被单位安排到青岛远洋学院轮机管理学习班进修学习。经过一年的学习,7门考试科目全部一次性通过考试,取得三管轮证书。

  2005年,刘军取得甲类轮机长证书后,在M.V DA HOHG集装箱轮上实习轮机长三个多月,后又在M.V BHATRA BHUM集装箱轮上任轮机长21个月。随后,刘军在北海分局中国海监第一支队所属的多艘“中国海监”船上任轮机长职务。

  刘军还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业务技能,钻研专业常识,他先后自修了《船舶主机》、《船舶辅机》、《造船工艺》、《船舶电器》、《轮机长业务》、《船舶轮机英语》等专业课程,并按照单位安全管理体系和中国海监总队的船舶管理条例,对部门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自2008年12月到“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海试母船——“向阳红09”任轮机长以来,刘军参加了“蛟龙号”1000米至7000米的海试任务。在海试中,刘军带领轮机部全体人员对全船机械设备维护、管理力争精益求精,从未因母船机械设备而耽误海试一分钟。

  心系“蛟龙” 情系深潜

  2012年的“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中,刘军在高温、噪声大的机舱内连续奋战44天,保障左右主机工作1271小时,辅机运转2114小时,刘军娴熟的业务技能与经验化解了母船机械设备的一次次险情。

  “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首次下潜成功后,潜水器正在上浮途中,刘军突然接到驾驶室电话,2号舵机出现‘跑航’现象,这意味着船舶航向变化无法精确控制,但潜水器2小时后就要浮出水面。为了确保潜水器回收,刘军立即组织4人去舵机房进行抢修。

  刘军与电机员李章华负责舵机电器控制线路的故障排查,机工长杨焕亮与机工姜风海排查液压系统。舵机房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别说干活,一站就一身汗。一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找到了故障。故障排除后4人全身都湿透了。

  像这样的紧急抢修对刘军来说已是“常态”,他们在茫茫大洋中,多次吊缸抢修船舶主机。吊缸至少要在100多分贝噪音、50多度的高温中工作4个多小时,将几百公斤的主机气缸拆下、起吊,再更换备件,经常顾不上吃饭。主机是船舶“心脏”,来不得半点马虎。刘军说:“每次抢修完都是一身油,好几身水,有时一次抢修喝六七瓶矿泉水都不带上厕所的。”

  船上机械设备严重老化,毛病多,为此,他摸索出一套维修保养规定,有些机械设备按规定400小时保养一次,而他改成150小时至200小时保养一次,以“勤保养、勤检查”杜绝隐患,这就大大地加大了工作量。

  在下潜过程中,为保持母船在顶流方向,2号发电机首侧推的300千瓦功率有时会突加或突减到发电机上,此时3号和4号发电机会并车向主电网供电。虽然两台发电机的负荷有自动平衡功能,但在每次收放潜器时,他都和电机员在主配电板前通过手动调节两台发电机的负荷分配,因为手动加自动调节负荷更为保险。

  2009年以来,“蛟龙”号已经下潜100次,刘军参与了100次下潜的船舶保障,但他从来没有见过一次下潜现场,因为他都守在机舱,只能在仪表盘的指针波动中见证着潜水器的布防和回收。

  临危受命 化险为夷

  2015年2月3日,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第100次下潜进行回收作业时,母船水面支持系统A型架左侧液压马达突然出现液压油泄漏现象,导致A型架无法起吊潜水器,“蛟龙”号在漆黑的海面上随风飘荡,而三名下潜人员在水下已工作10多个小时后,不得不继续留在潜水器内,而何时能回到母船成了“未知数”。

  这是“蛟龙”号遇到的最严重险情。现场全体人员十分担心“蛟龙”号和三名下潜人员安危,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但水面支持系统技术保障人员只有二名,且实践维修经验不足。这时现场临时指挥部找到刘军,希望对机械设备经验丰富的他能承担A型架抢修任务。

  “好!”刘军一字千钧。他带领机工,按照第一套应急方案,将左侧液压马达封死,准备利用右侧单马达回收潜水器。刘军他们在高空中忙乎了2个小时后,专家组认为此方案存安全风险,让他们把封死的液压马达重新拆开,更换备件。

  这意味着刘军他们不仅白干了,而且还得返工。这时一些机工想“撂挑子”,“‘老轨’,我们还是别管了,又不该我们事。”一些机工说。

  “三条人命在海上,不管怎么样,得赶紧把潜水器收上来!”刘军的话语掷地有声。

  因为要维修的液压马达在10多米高的A型架上,船员用一个平时用于吊运货物的吊筐,在短时间赶制成简陋的载人吊笼。刘军二话没说就钻进了吊笼,被折臂吊车缓缓吊起。随着吊笼的逐步升高,吊笼在海风中剧烈摆动,刘军只好蹲下。船员从不同方向奋力拉紧安全绳,以减少吊笼的摆动幅度。

  体重近200斤的刘军就站在这样一个左摇右晃的吊笼内,顶着从船舶烟囱冒出的废气,在昏暗光线中将固定进出口液压管固定卡、进出口液压管、电器比例阀的控制电缆等依次卸下,接着拆卸液压马达……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几名科考队员在不停询问潜水器舱内人员状况,其他人都守在甲板上,看刘军他们抢修,不知不觉已到深夜。故障的液压马达拆卸下来了,刘军顾不上休息,立即与其他机工将旧液压马达上的配件拆卸下来再装到新液压马达上。

  刘军再次系上高空作业安全带,进入了不断晃动的吊笼。此时光线差、摇晃的作业环境带给抢修的难度更大,因为现在不是拆卸,而是要将150公斤重的液压马达,在看不清楚的狭小空间,靠手摸定位将其装入法兰座内,还要套上间隙很小的花键轴。

  经过一整夜抢修,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恢复工作的水面支持系统顺利将“蛟龙”号从颠簸的海面吊起、A型架内摆、主吊缆下放一气呵成,“蛟龙”号被缓缓放入母船甲板轨道车上。三名下潜出舱时,眼泪夺眶而出,刘军满是油污的脸上也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有困难 找“老轨”

  从2009年至今,凡是上过“向阳红09”船的人都熟悉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老轨’”。

  “老轨”是船员对轮机长的亲切称呼,“向阳红09”的“老轨”就是刘军。

  不管上船前多么认真地准备,上船后,海试和科考队员都会发现工作生活中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只要找到“老轨”,他都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大家,让第一次出海的人感到船上“一家亲”的温暖。

  2011年的“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中,“蛟龙”号采样篮在下潜试验时丢了,而没有采样篮不能算作一次有效下潜。这时“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脱口而出:“让‘老轨’给另做一个!”

  刘军和机工按照图纸,用化隔板现场给“蛟龙”号做了两个采样篮。后来,潜水器多次出现机械设备和零部件损毁,大家都知道这时找“老轨”最靠谱,保证潜水器通讯的换能器底座、潜水器底脚支架、主吊缆与潜水器的接触环……这些,刘军都不只一次帮助“蛟龙”号海试参试单位现场制作或维修过。

  2013年,“蛟龙”号转入实验性应用,科研院所和高校人员开始上船,刘军接到这样的“麻烦事”更多了。“布放标志物浮力不够,‘老轨’能不能给重新做一个”、“‘老轨’帮我们焊一个这样的架子吧”、“‘老轨’帮我们按这个图纸做个底座吧”……

  遇到这些“麻烦事”,刘军从来不嫌麻烦,都是尽心尽力、一丝不苟地给他们做好。找上门来的这些“麻烦事”有些很小,但对潜水器作业和科学家实验来说是必不可少,甚至可能因为这些小事而影响整个航次。做好一件两件容易,但在六七年间,坚持做好这些小事,坚持为大家解决这些麻烦事确是不易。

  “863计划”海洋深潜装备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丁抗说,没有“向阳红09”船上“老轨”这帮人,中国的载人深潜是干不成的。

  “在50米试验结束后,由于未能建立水声通讯,整个海试面临终止的危险。当时根据测试,我意识到唯一的出路在‘向阳红09’船。即船舶与潜水器保持有效跟踪距离的情况下,单主机运行,并将航速保持在2节左右,拖带200多米长的水声吊阵。”丁抗说。

  这个方案无疑是将水声通讯难题“转嫁”给了母船。单主机在深潜海试期间,低速工作时间长且负荷突变大会导致主机扫气箱油污和积炭增多,继而引起扫气箱着火等严重事故。刘军完全有理由婉言拒绝,但他一口答应下来。

  刘军每隔48小时就组织轮机部人员对扫气箱开箱检查和清洁,将扫气箱着火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

  工作中找“老轨”,生活中大家也愿意找“老轨”。用6次担任“蛟龙”号现场总指挥、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的话说,“老轨”房间永远“高朋满座”,是全船最热闹的地方。

  “‘老轨’,还有没有菠萝了”、“‘老轨’,给我瓶辣椒酱”… …每次出海前,刘军的物资准备的最充分,但他用到的其实很少。每次在国外靠港补寄时,大部分人都是给家里人买些纪念品,刘军每次都要买上几箱水果,让大家离开码头后都有新鲜水果吃。

  鉴于刘军扎实的轮机专业知识和在海试中做出的贡献,科技部863计划海洋领域办公室聘他为“蛟龙”号现场专家验收组成员,参与完成了载人潜水器三大类、300多个项目的现场验收工作,得到了课题组和海洋领域办公室的一致赞誉。

  这就是刘军,一个情系大洋,心托“蛟龙”探深海的轮机长!

  刘军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度海洋人物。

文章来源: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关于“ 感动青岛 敬业奉献 感动青岛点赞活动 ”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