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英,1938年7月生,女,中共党员,市南区香港中路街道新贵都社区楼长。
事迹概述
老夫妻往往是丈夫先离世。李德英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走出了失去老伴的心理阴影,重新振作起来。作为楼长的她,又以良好的心态,姊妹的身份,对社区几位有着类似经历的老人提供了难得的陪伴:80岁的孙女士,86岁的王大姐,这些独居老人,都从她那里得到温暖的心灵慰籍。在她的感染下,几位老姊妹度过了晚年难以避免的低潮,身心安定地生活着。
事迹正文
好心人帮她走出心理阴影
少年夫妻老年伴。比较长寿的老两口,相伴走到后来,大都只留下妻子度日。在进入老年社会的今天,这已成为常见的现象。家住香港中路街道新贵都社区的李德英,是位79岁的老太太,退休后在社区干了多年楼长,平稳地过着晚年生活。可人有旦夕祸福。三年前,78岁的丈夫因病去世,相依为命一辈子的另一半突然就不见了,这个打击让李德英差点爬不起来。当时,因整日伤心,她身体也不太好,把自己给封闭了,跟着老伴一起走的念头都有过。社区的领导、老同事、多年的邻居纷纷前来宽慰,陪她流泪,说话,处理后事。之后,一些老姊妹经常陪着她到社区广场活动,或者去海边散散步,聊聊天。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日子总还得过下去。在大家的帮助下,慢慢地,李德英不再与孤独相伴,她从人生低谷中恢复了过来。这些年,她还参加了“市南区百姓讲师团”,全团100多人,其中就有周恩来总理的侄子周保章,讲师们经常一起出去讲课,大家一起干得热火朝天,李德英的心气越来越高。回顾以往,她感激那些在自己最难的时候伸出援手的好人,也就想尽自己所能,在社区再做点事情,帮一下别人。
她帮助孙女士振作起来
环顾社区四周,耄耋之年独居在家的老姊妹还真有一些,论年龄,自己还只能算是个小妹妹。小区的孙女士80岁,在职时是位学有专长的刺绣厂设计师,年年参加广交会,受到过温家宝总理的接见。2016年4月的一天,她突然向李德英询问买墓地的事,李德英才得知她丈夫去世了。老伴一走,原本就沉默寡言的孙大姐话更少了,且不愿见人。李德英观察她跟自己的当年真像,她深知“孩子要玩伴,老人需陪伴”的重要性,于是,拉上小区里一向热心的67岁的赵萍、72岁的刘秀花两个妹妹,主动去孙大姐家敲门,先设法引导沉浸在悲伤中的孙大姐多说话。李德英不停地将社区最近发生的新闻讲给她听,顺便帮她干一些家务。此时的孙女士同样是不愿出门,李德英就替她把水倒满保温杯,帮她穿戴整齐,给她提着包,拉着她的手出门。换一个环境,改善一下心情,这总比整天一个人闷在家里要好吧。新贵都社区办事大厅换了地方,李德英拉着她到宽敞明亮的新址参观,向她介绍社区、街坊组织的各种趣味活动,鼓励她也一起来参加。李德英还隔三差五地为她买菜、买水果,变着花样做好吃的送去她家。参与的活动多了,接触的人也广了,有了可以聊天的诸多好兄弟好姊妹,孙女士的心态调整了过来,人变得开朗了许多。
王大姐从她那里得到温暖
李德英住在六楼,86岁的王大姐住在一楼。王大姐丈夫是离休干部,六年前就去世了。她享受的是建国前老职工待遇,要强的老人虽然经济条件不错,可终归是孤身一人过到现在,并不容易。李德英深知她的难处,考虑到这一点,差不多每天从老人家经过时,都要敲敲她的门,等开了门,问问她有没有要办的事,聊几句再走。晚上灯火阑珊、夜幕低垂之时,正是她们最孤单的时候,李德英对此身有体会:“往去声貌眼前过,失眠常伴独居人”,她戴上老花镜,从手机里翻出通讯录,挨个给老姊妹打个电话,轻声道一声晚安,让她们觉得还有人陪伴。听到对方平稳的声调,她才放心熄灯,上床休息。别小看这个电话,就是因为一个温暖的问候让多少人熬过了心灵身处最脆弱的关口。三年来,李德英又何尝不是一个人过到现在?她这样表达:“我自己也是独居,特别理解这些人的心情。有时候,看到一些老人因为儿孙都不在身边,在一间空荡荡的屋子里生活,就感到心酸。能帮助社区的独居老人们过得开心、充实一点,我心里也充满幸福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