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荐书人:邵守刚
邵守刚,现任北京市盈科(青岛)律师事务所权益高级合伙人,政府和教育法律事务部主任,199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法学院,曾兼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及青岛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再读”书目:《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作者:芭芭拉·科卢梭(Barbara Colorous)著肖飒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再读理由:校园欺凌的危害,不仅仅在于当时还在于久远的未来,受伤害的不仅仅是肉体,还有心灵。受害者也不仅仅是受欺凌者本人,还有更多无辜的人。我们往往只看到这些反社会性人格爆发的那个点,却容易忽视它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再读故事:
重要的反而容易被忽视,被忽视的又往往会以某种形式的惨烈来提醒我们,米脂三中事件如是。米脂三中事件是迄今为止媒体公布的唯一一起和十年前的校园欺凌有关联的社会恶性事件。它让我们意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不仅仅在于当时还在于久远的未来,受伤害的不仅仅是肉体,还有心灵。受害者也不仅仅是受欺凌者本人,还有更多无辜的人。我们往往只看到这些反社会性人格爆发的那个点,却容易忽视它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如同美国的很多校园枪击案都和校园欺凌有关,其实很多的社会恶性事件,都可以通过追溯看到校园欺凌的影子。
《如何应对校园欺凌》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帮助父母和老师及学生应对欺凌现象的书。书中分析了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他们各自的行为表现、心理状态以及可能的成因,阐述了每种角色可以如何做出改变。
2017年的《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中部地区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高达46.23%,也就是说,有接近一半的学生正经历着不同程度的欺凌。从引爆网络的“中关村二小欺凌事件”到“北京某职业学院5名少女因欺凌被判刑”,再到最近刚刚发生的“米脂三中砍人事件”,校园欺凌不能再被看作是偶发的、不可预见的、不可控制的个案。而且,肢体欺凌在所有形式中只占不到百分之三十,校园欺凌还有语言欺凌、网络欺凌、关系欺凌、性欺凌等多种形式。事实上,欺凌是一类有着普遍性、高发性、隐蔽性的校园隐患。
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和学校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原因来自于原生家庭。欺凌中的施虐者很多存在严重的与家庭分离的事实,或者虽然家庭是完整的但父母的爱是缺失的。因为缺失父母关爱,丧失亲情的孩子往往会情感扭曲,不能明辨是非。对亲情的极度渴望使得他们很容易抱团,形成小群体,在群体中为了取悦同伴,吸引注意力,确立自己的权威,他们会做出自己也想象不到的恶行。
当校园欺凌发生时,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欺凌对受欺凌者的伤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多的还是心理、精神,以及对家庭上的伤害。因为人们对侮辱的记忆要比对疼痛的记忆深刻得多,即使身体受的伤已经结痂脱落,屈辱所造成的伤害却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挥之不去甚至终其一生。最极端的后果就是选择自杀或者伤害他人,甚至像赵泽伟这样,在十年后将屠刀刺向了无辜的人。当然,欺凌者本身也会自尝欺凌的恶果。欺凌者会将这种暴力模式延续到他将来的家庭,形成暴力循环,伤害他的配偶和孩子,甚至成为潜在的社会刑事犯罪者。当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即便是旁观者,也同样无法避免因目睹欺凌造成的恐惧感和对受欺凌者袖手旁观产生的自责感带来的双重心理煎熬。
因为看见,所以重视;因为重视,而感到愤怒和担忧。
我们专注于教育法律服务领域,从2015年开始关注校园欺凌,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法律领域及心理学领域的相关材料,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我国教育现状,形成了一套围绕老师、家长和孩子,针对如何识别、救济和矫正校园欺凌的培训课程;帮助学校建立了校园反欺凌制度;创作了以校园欺凌为内容,与模拟法庭相结合的教育戏剧《别样芳华》。
芭芭拉博士的这本著作,系统而严谨。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对如何帮助欺凌者、受欺凌者和旁观者打破原有的暴力循环,恢复健康社会关系提出了大量的实操性方法和技巧,对我们的研究工作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当然,这本书也有它的缺陷和社会局限性,比如:书中并没有提到教师应当如何预防和处置校园欺凌,书中有些社会现象与我国的社会现状并不相符等。但是,瑕不掩瑜,这本书仍然是我所看到的校园欺凌类书籍中最好的一本。
校园欺凌不仅仅是一个学校、一个地方的教育痼疾,它已经超越了学校界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教育不是万能的,所以,防范校园欺凌不能仅局限在校园内,而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努力。因为对个体的关注就是对群体的关注,对现在的关注也是对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关注。
推荐图书在再读书店8折销售中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读书感受
小编将抽取精选留言赠送再读书店咖啡券1张
再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