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荐书人:郑涵
郑涵,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大三本科生,曾参加“诗韵青岛”诗词高手挑战赛并获得银奖,代表山东大学参加“中华好诗词”大学季。
“再读”书目:《史记》
作者:【西汉】司马迁
出版社:中华书局
再读理由:抛开这本书本身的文学和历史价值不看,真正让我想为大家推荐的原因在于比这本书更为出名的那个作者——太史公司马迁。一个人守着生命的坚持,遭遇了腐刑,却从历史的尘埃中,把那些奋勇的、拼搏的、哭泣的、高贵的故事捡起来,像宝石一样擦亮呈现给后人。用血和泪写出的巨著,不应该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吗?
再读故事:
历史的书写是我们这个民族文明得以传承而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所以要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不得不读中国书。
《史记》是中国书籍的一种标杆,一种榜样,可以说,《史记》之后的史书都在模仿它的写法,甚至抄袭它的内容。太史公的笔法是普通人模仿不来的,第一次对这本书留下深刻印象,是在初中时偶然翻到《史记·高祖本纪》的一段关于刘邦第一次见儒生郦食其的时候,直接拿下郦食其的帽子往里面撒尿。一个流氓无赖的形象登时呈现在眼前,让人拍手大笑。这才是真实的历史,有血有肉的人物,栩栩如生的场景。对于朝廷的开国皇帝,毫不掩饰其早年的种种劣迹,这就是《史记》区别于那些为当权者歌功颂德的史书的地方,这也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后来,慢慢的这本书就被我读完了,但是总想着再多读几遍,事实证明,的确每次重读史记都会有不同的体验。两年前,我有幸考入了山东大学,来到了青岛,来到了即墨。即墨是有温度和历史积淀的古城。我来大学的第二天,就去看了即墨古城的遗址,想起了史记中记载着齐国大夫田单率领五千老弱据守即墨一座孤城,在齐国被燕军打得只剩两座城池之时,大破燕军数万军队成功帮助齐国复国的故事。关于那场发生在即墨,关乎着齐国生死的大战,太史公只用了百余字就洋洋洒洒的写完了,我很喜欢这段记载就背了下来——“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燿,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而当我站在即墨古城的城头,望着落日余晖,想到田单当年就在这片土地上金戈铁马,纵横驰骋,不禁湿了眼眶。这也是我真的喜欢这部书的原因,他用最恰当的文字讲述着中国故事,而每一个故事,又都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
书中的东西是用来使用的,如果没有用就是死的,没有生机和未来的。而史书的作用就在于用过去启迪未来。在大学的两年以来,我一直从事于学校的支教事业,是大山里的孩子们教会了我如何去享受生活,而支教中所教给孩子们的,正是我从书中学到的东西。记得我第一次给孩子们上课,学习的内容是做人的道理,我想起了《史记》,我说,“孩子们,你们听说过刘邦吗?听说过项羽吗?”“听说过!”,“那你们最喜欢谁呢?”,“刘邦”,“项羽”,“都喜欢!”“好,那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刘邦和项羽的故事。”
接下来我从《史记》中的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出发,把两人自发兵反秦到攻入关中,再到后来的楚河汉界,最后讲到了项羽乌江自刎。这时有一个孩子问我:“老师,为什么项羽不渡过乌江去?非要自杀呢?”这个问题一时让我很难回答。我告诉他们,刘邦和项羽都是英雄,但是每个人实现的形式有所不同,在项羽心里,尊严高于生命,不过江东,正是他英雄气概的体现。在我看来,可能一时孩子们也不能接受某些观点和看法,但是我会教育他们去读一本好书,从书中寻求智慧。
推荐图书在再读书店8折销售中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读书感受
小编将抽取精选留言赠送再读书店咖啡券1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