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荐书人:向思源
向思源,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系,却从事了海洋科学与文化传播工作16年。现为海洋出版社《海洋世界》杂志社执行主编。杂志主笔。北京海洋世界文化有些公司总经理。
出版过的作品有:《中国梦·科学梦》编委并撰写海洋科学章节《深海蛟龙——‘蛟龙号’深潜器揭秘》;蓝钥匙科普系列丛书《征帆远扬》一册等。曾经在2016年跟随“大洋一号”科考船执行中国大洋39航次第4航段的科学考察报道任务。
“再读”书目:《海风下》
作者:【美】蕾切尔﹒卡森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再读理由:一本适合带着孩子在海边游玩时,偶遇招潮蟹、海鸟时赶紧给他们读上一段,感受他们稚嫩的崇拜目光;或者在遇到挫折时,想想那些不远万里洄游的鳗鱼,它们充满变数的一生是随时随地都会被抛弃在路上的;想想最终一切都会回归海洋,无所谓卑微与伟大。
再读故事:
2002年,我进入海洋出版社《海洋世界》杂志成为了一名科普传播编辑。从此与海洋结缘。入职的时候,当时的业内前辈就给我推荐过这本书,说实话,这本书对于一个来自内陆地区的人一开始是读不下去的。
国人对于海洋的情绪非常微妙,提到海洋,公众头脑中大多出现的关键词是:海洋馆、滨海旅游、海鲜啤酒或者是海参的药效与价值……无可厚非也无关对错,只是对于专业做海洋科普传播的我们来说,说不清楚的怅然若失……
我在从事了海洋科普传播工作的第12年,一次去书店闲逛,又撞见了这本《海风下》;一种职业习惯,我先看了图书的序言,其中一段这样写道:“正如鳗鱼在海湾口等候的时间不过是它们充满变数的漫长生涯的一个插曲,海与岸、山的关系也不过是地质年代的短短一瞬。迟早有一天,山会被无休止的水的侵蚀彻底毁灭,被搬入大海成为淤泥。迟早有一天,所有的海滨会再次浸入海中,其上的城镇亦终归大海。”这段话突然令我眼眶湿润。
如果稍微有一点了解,鳗鱼洄游是具有史诗般的一种生命现象。大自然的各类物种最绝妙之处就在于:它们克服重重阻碍去生存、完成生命历程中的每一步,但是它们从不觉得这有什么伟大。
在书中,卡森为我们描述了一部海洋生物迁徙的伟大史诗,她通过海洋生物的视觉,以优美、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这样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场景。即使是77年后的今天,这本书的内容仍然让人着迷,因为海洋虽然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时代的变迁让卡森时代的海洋生态环境与今天有很大不同,但是海洋中总有些东西是不变的,如滨鸟的迁徙、鲭鱼的洄游、潮汐的永恒。
我用了一个下午在书店一气呵成读完此书,这种酣畅淋漓也是建立在我从事海洋科普传播工作的多年积累上的。喜欢海洋挺容易的,但是深爱海洋,却真的需要不断的关注、了解以及不厌其烦的追问。
早在半个世纪前,人类就摆脱了地球引力,遨游太空。截止目前,有400多人进入过太空,12人登上过月球,然而对于人类自己的家园——地球,人们的视线却只能停留在陆地。地球的大部分表面被海水覆盖,海洋占据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一的面积,是大约百分之五十的已知生物的家园。到目前为止,它是宇宙中可以找到的最大的有生命存在的区域。换句话说,其实是那个隐藏在海洋里的世界以压倒性的占比,主导着我们赖以生存的这颗星球。
人类从海洋中诞生。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起始于羊水,它的成分和海水几乎完全相同。海洋是不一样的世界,有着不一样的规则。要理解这个世界,通常需要有不一样的心智。
今年,是我从事海洋科普传播工作的第16个年头。这么多年,不能说没有一次想过换一个领域、换一份工作;经常被表扬的时候,别人都会用一个高频词:坚守。坚守海洋科普阵地。没错,很多工作是需要守的。
每当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我会拿起这本《海风下》慢慢再读一次。那个时候,脑海里会出现虚弱的卡森在给自己姐姐的两个孩子讲述潮间带的海洋生物趣闻:“海滩上,潮水舒缓,水花轻轻抚过一排排珍珠贝和空壳堆积在沙滩上时常发出叮咚声,故又名‘叮咚贝’。尚未发育成熟的扇贝,发出轻微的叮咚声,又轻快地渐次漫过海白菜,引得下午退潮时躲进去的沙蚤纷纷跳了起来。海蝗虫背朝下、四脚朝天地漂浮着,借助沙滩小浪花的冲力在水里蹦来跳去。海水里相对安全,它们的天敌沙蟹虽轻手轻脚,步伐矫健,不过一般到了晚上才在沙滩出没。”
今天,海洋世界的脆弱性与其重要性一样,需要人们倾注更多的心力去重视和保护,而所有关心我们所处自然环境的读者,都应该阅读这部经典。
推荐图书在再读书店8折销售中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读书感受
小编将抽取精选留言赠送再读书店咖啡券1张
再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