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荐书人:刘宜庆
刘宜庆,笔名柳已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书评人,媒体人。
研究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群体和民国军政人物,《红尘往事:民国时期文人婚恋传奇》《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百年风雅》等多部著作。作品被《新华文摘》《新华月报》《作家文摘》《读者》等报刊转载。接受凤凰卫视、阳光卫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湖南卫视等媒体专访。
2015年获《名人传记》创刊30年十大优秀作家。
“再读”书目:《浮生六记》
作者:沈复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再读理由:
这本书畅销的密码,就在于安适自娱的精神内核,以及芸娘的独立性和现代性。有琴瑟相和的愉悦,温柔缱绻的时刻;也有缺衣少食的窘迫,穷途末路的惨淡。愁苦与欢愉两相对照,更觉生命的美好与可贵。
再读故事:
人不能选择所处的时代,但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浮生若梦,为何几欢?
《浮生六记》是清代乾隆年间苏州文人沈复的自传,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六卷。后两卷散佚。这本书在沈复生前未刊行,其手稿流转于书肆冷摊,在光绪年间为赏识者发现,流传于文人之间。书的命运与书中人的命运,都让人感慨。在晚清,此书流行于江南的文人圈子,至民国,经过俞平伯、林语堂的推荐,遂成为比肩晚明性灵小品的经典。
俞平伯说:“《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林语堂说:“读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林语堂非常推崇沈复陈芸夫妇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境界,他用英文写作,向欧美输出中国古典的《生活的艺术》。
《浮生六记》在民国时期火了一段时间,然后就是沉寂。最近,这本书又火了。我在当当网看了一下,张佳玮译的《浮生六记》颇受欢迎,读者留言就有12万之多。
断断续续用了两周的空闲时间,重读《浮生六记》。掩卷之际,忽然意识到,这本书畅销的密码,就在于安适自娱的精神内核,以及芸娘的独立性和现代性。
《浮生六记》描述了沈复和妻子陈芸志趣投合,夫唱妇随,鹣鲽情深,选择过一种布衣蔬食的生活,可由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因家庭矛盾被父母误解,沈复陈芸被逐出家门,过着贫寒潦倒的日子。是为“坎坷记愁”。其中的低谷困顿,世情百态,悲欢离合,描述得真切动人。有琴瑟相和的愉悦,温柔缱绻的时刻;也有缺衣少食的窘迫,穷途末路的惨淡。愁苦与欢愉两相对照,更觉生命的美好与可贵。
林语堂认为,沈复的追忆与书写,传达出了“中国文化最特色的知足常乐恬淡自适的天性”。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享受生命的闲情,插花(捕捉蝴蝶用丝线缠绕在花木的茎干上),焚香,设计庭院,制作“活花屏”,烹制“荷花茶”。在一饮一啄中获得圆满,在一草一木中发现无限,这样悠然自得,安适自娱的生活,如流水一样浸润的日子,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情调和情怀。闲情的底色是中国的人生哲学和古典的文化魅力。
沈复笔下的芸娘,这个文学形象,非常有魅力。芸娘是传统意义上贤惠的女子。她性格柔和,相貌秀丽,勤俭持家。她爱夫婿,敬公婆,简直是所有妻子的典范。她心灵慈悲,喜欢穿素净的衣服,拿自己的绣品卖了接济亲友。她思想通透,甚至还张罗着帮沈复纳妾。她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有学习诗词书画的热情,能和沈复唱和。林语堂赞誉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为何有这样高的评价?其实,现代性是从传统中生发出来的。
芸娘的独立意识已经觉醒。她瞒着婆婆,乔装打扮,穿上夫君的衣服,扎紧腰带,脚踩时兴的男士蝴蝶履,拉起沈复一起去逛庙会。她有独立的生活空间。沈复和三五好友在风清月白之夜于湖畔雅集,芸娘提出雇一个馄饨担子,自告奋勇当厨娘,做出美味的佳肴。她有改造的热情,审美的雅趣,把琐碎、平淡乃至落魄的日子过得生机盎然,摇曳多姿。
总之,芸娘将容貌、才华、性情、雅趣集一身,就成为女神一样的存在,符合文人对女性之美的想象。芸娘和《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林黛玉一样,代表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她更具有人间烟火气息,趣味接近当今都市女性生活的格调。
推荐图书在再读书店8折销售中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读书感受
小编将抽取精选留言赠送再读书店咖啡券1张
再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