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和培育精神的重要途径。青岛是我国最早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城市之一,自2005年青岛首届图书文化节和全民读书月启动,至今已经走过十四载春秋。在4月23日第23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爱青岛联合著名作家、出版人、岛城文化书店等为青岛人精心推荐的值得一读的书单,涵盖人文、历史、影视、美食、儿童等多个领域,请您持续关注。
在徜徉了文学与艺术,眺望了诗与远方之后,本期书单,让我们回归青岛,回看这座我们每天生活的、热爱的美丽城市。爱青岛特邀荒岛书单,为大家推荐一组关于青岛历史与人文的书籍,看看被海风吹拂了百年的城市里,有哪些吹不散的印记。
推荐书店:荒岛书店
位于黄县路12号的荒岛书店以“上世纪30年代青岛文化”为主题,黄灰色的外墙、红褐色的门窗、简易的实木招牌,低调而不乏文艺气质。走进书店,实木老家具映入眼帘,老舍、肖红等人的肖像陈列在书架上,有着数80多年历史的《生死坊》和《八月的乡村》作为镇店之宝摆放在书店的显眼位置。它与上世纪30年代岛城最为知名的“荒岛书店”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上世纪30年代的荒岛书店,是青岛著名的文化老字号,也是青岛第一个现代文学类型书店。旧址坐落于广西路与龙口路路口,也就是东方市场的北门旁,当时的门牌号是广西路4号。书店虽小,名声却不小,留下了许多文化名人的足迹,为在青岛传播新文化和革命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青岛乃至全国的文化史上和中共青岛党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爱青岛书单第八期|在这里读懂青岛
《青岛往事》
作者:李明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通过一个个传奇人物的记忆,牵引出青岛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百余年的沧桑蜕变,有城市精神的坚守,异国文明的侵袭;百余位历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有搅动时局的政客,风雪闲情的文人;百余座城市记忆地标,有胶州湾的海浪,栈桥的黄昏,八大关的红瓦绿树……
《青岛影像·明信片中的青岛记忆》
作者:王栋
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一座城市历经百年光阴,许多承载了记忆与历史的建筑和街道已不复存在,未免叫人叹惋可惜。有幸借学者王栋之手,通过一张张纤薄的明信片,梳理1898——1937年间的青岛殖民地史与城建史,串联起城市的记忆。
《青岛近代城市建筑》
作者:金山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1922年至1937年是青岛近代建筑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建筑文化日趋丰富,风格更加多元,全面塑造了城市整体风貌和更亲切迷人的生活空间。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特色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加强。《青岛近代城市建筑(1922-1937)》着重介绍这一时期的城市建筑,并探讨单体建筑以及建筑类型与城市风貌的关系。
《风雨半城山·刘子山传奇》
作者:贺伟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拂去时间覆盖的灰尘,拼接起社会、商业和家族史的碎片,故纸和讲述渐渐清晰。”——《风雨半城山——刘子山传奇》作者贺伟
刘子山,名碧云,字紫珊,又作子山。掖县(今山东莱州)湾头村人。东莱银行董事长。
该书是一代富商巨贾刘子山的传记,依据大量原始档案,全面梳理了发源于市南区的青岛近代金融业开端,以及市南区在近代青岛历史中的经济龙头和风向标地位,全景式展现了青岛商业金融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西镇感旧录》
作者:王灏远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全书用简洁优美的笔调和白描的手法,展现了20世纪70年代老青岛、老西镇鲜活而真实的市井生活长卷。作者除了详尽地描写了自己在青岛的童年、回忆和生活,也涉及青岛的历史发展和今昔变化,因而能勾起读者的回忆和内心深处珍藏的诸多情感。
《卷宗里的青岛(续编)》
作者:刘宗伟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本书以谨严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文学功底,在档案馆和博物馆的文献资料中作精细的爬梳,对有关青岛建置120年来的历史寻踪觅迹,既注重对重大档案事件的剔抉解密,又不放弃对档案历史碎片的辨析挖掘,从细节入手,不厌其烦,捡拾遗落在历史缝隙中的散珠碎玉、陈迹残影,努力将其联缀起来,并补上血肉和肌理,生动还原走过两个甲子风雨的城市的兴衰荣辱、抗争求索。
《青岛高等教育史》
主编:刘增人、王焕良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描述青岛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包括:青岛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时期、私立青岛大学时期、国立青岛大学时期、国立山东大学时期、沦陷期青岛高等教育的断裂、抗战胜利后青岛高等教育名校传统的复兴等内容,编绘了青岛高等教育的“家谱”。
鲁海说青岛系列
作者:鲁海
青岛出版社
《话说青岛》“青岛龙”,古即墨、田单破燕、齐长城、孟姜女何处哭长城、范蠡偕西施来齐、越徙都琅琊、秦始皇与琅琊台、徐福、田横及五百义士、胶东国......青岛的典故,你知道多少?
《青岛老楼故事》青岛的老楼藏着多少老故事?这些至今保存完好的老房子,记载着令人回味与感慨的各界名人留在这座城市中的往事。
《青岛老街故事》青岛是一个历史名城,许多街道的命名是源于全国的省份名或者地级市的名称。每一条街道都有一个历史的故事。老街故事就是讲述这一个个老街故事。
《青岛老报故事》本书收录了《青岛日报》、《中国青岛报》、《胶州报》等青岛报刊,让我们得以一窥老报模样。
《青岛与电影》拥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风貌的青岛素有“天然摄影棚”“万国建筑博览馆”之美誉。从中国电影城市诞生那一刻起,青岛就是中国最佳影视外景地之一,青岛与电影,曾有过哪些有趣的往事?
《青岛与戏剧》书中梳理了青岛的京剧、话剧、吕剧、评剧、茂腔、歌剧歌舞等数十个曲种的发生与发展历史,并详细介绍了诸多艺术大家,揭示了青岛戏剧艺术的源流变迁,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宏大而又精美的艺术画卷。
《作家与青岛》本书对青岛新文学史上的众多作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简略的介绍,其中多有作者本人对作家本人的采访记录。
《青岛与音乐》青岛又被称作“琴岛”,具有悠久的音乐史,书中概述了自汉代至上世纪60年代青岛音乐发展史,进一步完善了青岛文学艺术史。
《蓝调》系列
作者:阿占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海与这个城市抱得异常紧。海岸扛着日常的开支,几进几出。城市的气氛沿海铺展开来,向东向西。自然结合人文,沧海桑田以后,海岸更加多情。青岛蓝调,这里从前就有一座城——带着欧陆的优雅,带着历史的刻度;动静相宜,喜忧参半。现在,更多重城市继续在它之上建造。在清晨和黄昏的一些瞬间,你偶尔瞥见往昔的痕迹;更多的时候,代可以感觉到未来图景浮动在地平线上——生活正带着你飞奔前去。于是,你看见:事物变换凸现,永不停步;潮流相互碰撞,层出不穷;种种力量争相涌现,无数时髦持续爆炸;时间改变着速度,空间缩短了距离。你看见了——进行式的青岛,丰盈的青岛,蓝色的青岛,时尚的青岛。
青岛日德战争丛书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青岛战时手记》
作者:(德)瓦尔德马·福勒屯著
译者:刘姝 秦俊峰
本书是作者在青岛日德战争时期所作笔记,内容生动、翔实,既有对战事进程的详细叙述,也有对战争给青岛城市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客观描述,是研究一战不可多得的重要历史文献,也是青岛历史的重要剪影。
《1897:德国东亚考察报告》
作者:乔治·弗朗鸠斯
译者:刘姝、秦俊峰
本书作者曾对胶州湾地区进行了秘密的重点调查。作者对香港、广州、厦门、胶州等中国沿海城市进行了细致考察。在此基础上,专门对胶州湾位置、地势、港口、面积、岛屿、饮水、居民和工商业等近30个项目做了详细记录和研究,并提出了对胶州湾未来发展的设想和规划,成为德国日后在青岛建设“模范殖民地”的基本蓝图。
《青岛围城日记》
作者:(德)和世谦
译者:秦俊峰
作者和世谦是青岛最早的传教士之一,是青岛整个德占历史的见证人。在日本围困青岛期间,和世谦和他的家人留在了青岛。由于柏林传教会为青岛德军教会,所以和世谦得以接近军队,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参与了这场战争。他在日记中记录了战争期间的经历,也记录了其时青岛传唱的歌曲和吟诵的诗歌,这些对于还原这场战争的真实情景及丰富青岛人文历史研究有着极高的价值。
《1914:青岛的陷落》
作者:(美)杰弗逊·琼斯
译者:秦俊峰
本书是美国人对20世纪前期发生在中国青岛的日德战争的记录,作者从第三方角度详细叙述日德青岛战争的历程,可以帮助读者全面、客观了解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终结。此外,作者还凭借自己在日本生活多年的经历,对日本穷兵赎武的国民性及其对华企图进行了深度剖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一个德国飞行员的冒险之旅》
作者:(德)贡特·普吕肖夫
译者:刘姝 秦俊峰
青岛日德战争期间,相对于日军四架战机和机动性极强的舰载机母舰,德军飞机势单力薄。原有两架飞机,战前撞毁一架,战时只有一架可以升空作战。
本书系德军飞行员普吕肖夫根据亲身经历所作,讲述他在这场战争中经历的多场空战场面,以及德军战败前夕,他携重要机密文件飞往江苏,历时9个月,经上海、旧金山、伦敦逃到英国的传奇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