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和培育精神的重要途径。青岛是我国最早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城市之一,自2005年青岛首届图书文化节和全民读书月启动,至今已经走过十四载春秋。在4月23日第23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爱青岛联合著名作家、出版人、岛城文化书店等为青岛人精心推荐的值得一读的书单,涵盖人文、历史、影视、美食、儿童等多个领域,请您持续关注。
不管平日里读什么类型的书最多,你的书架上一定有一本最爱的文学书籍,它可能是个荡气回肠的故事,只要读过一遍,每个细节就铭记在心里,不忍再翻开;它也可能是几篇或唯美或有趣的小文,每次读都像乍暖还寒时的一缕阳光,让身体从头到脚慢慢暖起来。本期书单,爱青岛联合良友书坊为爱阅读的你推荐8本文学类书籍,希望它们也能出现在你的书架上。
推荐书店:良友书坊·塔楼1901
位于市南区安徽路5号的良友书坊·塔楼1901,属于德式老建筑胶澳邮局旧址(诞生于1901年)的一部分,哥特式双塔的构造,展示了120年前的建筑艺术。书坊旨在以一个无可复制的空间,传递一份生动的现代文化生活。空间置于百年哥特式双塔建筑的构造中,被时间包浆过的粗朴椽木、镶嵌于高处的窗牖、磨损多痕的老地板、吱呀斑驳的旋梯……流淌着专属于百年青岛老城的洋气与雅致,文艺与闲适。在这里,可以阅读书籍,可以欣赏艺术,可以喝咖啡,可以吃简餐,可以参加各种沙龙活动。对于青岛这座年轻的城市而言,文化之路仍然很长。而这座海边老建筑所焕发的人文之光,或许,正是一个新的起点。
爱青岛书单第五期|遇见最美的文字
《刺猬的优雅》
作者:【法】妙莉叶·巴贝里
出版:南京大学出版社
这是关于两位女性的故事。
一个是上流社会的天才少女帕洛玛,生而富贵,衣食无忧。然而她却早已看透成人世界的空虚与虚伪,为了避免一生都生活在“金鱼缸”中,一心想要在生日当天自杀。
一个是毫不起眼的门房勒妮,出身贫寒,貌不惊人。在住满达官显贵、菁英分子的高级公寓,过着隐形人般的生活。在伪装出来的粗俗背后,她的心灵密室塞满了哲学和文学的宝藏。
一少一老的奇异邂逅,源自于一位新房客的入住,由此,两人都迎来了蜕变与重生。帕洛玛开始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而勒妮则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勇敢地迎接幸福的到来。
《刺猬的优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它告诉我们如何生活,也告诉我们如何去爱。而比这更宝贵的,是贯穿全书的阅读主题。每个人都需要一块属于内心的净土,请记得,书籍是永远的藏身之所。
《查令十字街84号》
作者:【美】海莲·汉芙
出版:译林出版社
1949年的纽约,曼哈顿一间没有暖气的公寓里,三十三岁的穷作家海莲·汉芙,偶然看到一则伦敦旧书店的广告,凭着一股莽撞劲,她开始给这个伦敦地址写信。这一写,就写了二十年。
海莲在信中提出的种种寻书要求,书店店员弗兰克一一竭力满足。两人从未谋面,却凭借对书籍的爱,建立了一份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默契。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在一封封书卷气十足的信里,在一个个满溢书香的包裹里,岁月如那些经典的文字,流经海莲的生活,也覆盖了书店的离合变迁。
很多年后,海莲和这家书店的通信结集出版,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不断演绎。而那家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三十多年来,人们读它、写它、演它,在这段传奇里彼此问候,相互取暖。
《味似丁香、色如肉桂的加布里埃拉》
作者:【巴西】若热·亚马多
出版:译林出版社
这是一个发生在巴西的故事,遥远的南美洲,热带发生的故事,那里有雨林,有雨季、有旱季,那里种植可可,那里人说葡萄牙语,对女性会被尊称“堂娜”。
这个地方因为历史和地理原因有着自成一套的文化环境,这个地方在大历史教科书里面总是被匆匆几句话带过,常常我在想这儿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信仰什么,他们社会组织怎样的,他们又是如何对待婚姻爱情的。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巴西国民作家若热·亚马多的这本书,他给我展现了一个奇特的异域风光,那里的人们靠着自然的补养,为了荣誉可以牺牲掉生命,也执着于爱情的美好,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世界观。
这一切狂野的色彩斑斓!
《寂寞的十七岁》
作者:白先勇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有一段时间我痴迷于汪曾祺和阿城的小说,觉得在华文世界应该是没有写的和他们相当的作家了,直到后来发现了白先勇。
这本《寂寞十七岁》涵盖了他非常重要的几篇中短篇小说,特别是《玉卿嫂》。
有人会在梵高的画前哭泣,有人听朴树的歌泪流不止,那么一定也有人会因为看白先勇的文章而哭泣的。白先勇用他细腻敏感的内心观察并记录着身边的一切,最终化为一个个鲜活的小说人物。在他的笔下你总能感觉到那种带着淡淡哀伤的窥探,窥探人性中善的挣扎与美的凋零,从而形成属于汉字文化中的意境美,如同薄薄的雨雾中看芍药盛开与凋零,美的不像话。
《威尼斯日记》
作者:阿城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爱旅行的人们,擅长用恰当的方式记录下沿途的历程和心路。于是我们选择在小长假即将到来的时候读《威尼斯日记》,也该是件很应景的事情。
很多读者说,《威尼斯日记》像一篇篇博客的合集。书中没有额外的标题,只用日期区别篇章;一篇日记、一次头痛、一本被没收的小人书、一首打油诗、一阵大风……凡所记录,皆为日常。
阿城乐意用“闲笔”感知寻常事物的质地,而也正是种日常性,构成了我们偏爱《威尼斯日记》的理由。在书中,乡村的空气“新鲜得好像第一次知道有空气这种东西”,村子的土豆则“新鲜得好像自己的嘴不干净”。阿城说,女人的高跟鞋踩出了勃朗宁手枪的射击声;而运河边的船相互撞击,好像古人在吵架。他觉得,在美国看篮球赛,像在安全的地方看恐龙打架;而听歌剧时,却像一个被音乐控制的快活的傻瓜。
除了日常,阿城对世俗似乎也情有独钟。在他眼中,莎士比亚的戏是上好的世俗剧,哈姆雷特在观众的吃食和果壳破裂声中,说出“生存还是灭亡”;被过分拔高的《红楼梦》也是世俗小说,嬉笑嗔骂,皆涌动鲜活。
书中的情趣伴随着文字自然流淌,洞察力就在朴实平和中显现出来。有阅历的高境界是从不屑卖弄取宠的,它一定是这般妥帖恰当的模样。
《乡关何处》
作者:野夫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这是一部以小人物命运为描摹对象的作品,作者野夫用大量的笔墨讲述母亲、外婆、大伯、瞎子哥等亲朋好友微小而传奇的人生故事。
民族危难、社会动荡、土改整风、十年浩劫以及由此而生的扭曲的人伦……生活在上世纪动乱年代的人们,随便截取他们的生轨迹中的一小段,其磨砺与苦难或许就远远超出了后辈人一生的波折。
超过半个世纪的摧残折磨生发出对生命尊严的渴望,作者野夫用质朴的深情将一切娓娓道来。柴静在序言中这样评价他的文字:“野夫的笔端是让人害怕的感情,连看的人都被深情和痛苦吓怕,不敢深入到这样的感受去。”
全书的结尾处,野夫写道:“‘故乡’一词所能唤起的温馨,仅非其风景全殊,乃因那一曾经的所在,有着自己牵肠挂肚的故人。”然而笔墨中故人已渺,将书页合起的时候,我们已无从追问挽歌的真相。
愿文字能给予足够的缅怀和铭记;也愿有幸与此书相遇的人,能够珍惜与故乡相处的日子,珍惜与身边亲人的每一次相见。
《夜的草》
作者:【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夜的草》是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第27部作品,用“记忆”这条线索作为展开故事的卷轴,“历史与回忆,就像夜与雾,前者晦暗不明,后者飘渺虚幻”。
本书的叙述者是一位沉溺于记忆的作家,凭借一本黑色笔记本中简短模糊的记录,在现实与记忆中穿梭。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蒙帕纳斯街、大学城、“66号”咖啡馆,和如今物是人非的巴黎街头在脑海中穿插隐现。尤尼克酒店以及酒店里的那群人物,尤其是当时那位神秘的女友——丹妮和她刻意隐瞒的真名、身份以及一桩“龌龊的勾当”。
叙述者在这些扑朔迷离的线索里,苦苦寻觅却又躲避藏匿。正如帕特里克在书后的采访中解释“叙述者的回忆既是他保留也是他遗失的东西”。
《在黑暗中等待》
作者:【日】乙一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因涉嫌谋杀上司而被警察追捕的沉默寡言的公司小职员明宏,阴差阳错地躲进了双目失明遗世独立的阿满家中。
被扶起的架子和一天一天减少的面包片——慢慢感受到家中一切变化的阿满,选择每天都多准备一份餐食。他们像蜗牛一样战战兢兢的伸出触角,与彼此小心翼翼的接触。他们在不同的黑暗中,却有着一样的等待,等待一个能接受自己存在的人。
《在黑暗中等待》是日本有名的“写作分裂症”患者乙一的小说,乙一的“写作分裂症”通常分为以残酷、惨烈为基调的“黑乙一”,与以纤柔、悲凄为基调的“白乙一”两种风格,此小说为处在温暖治愈系状态下的“白乙一”的作品,他会带着你穿越所有黑暗,轻轻地交给温暖。
【爱青岛独家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