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孙海燕,女,1976年4月生,中共党员,城阳区委党校教师。
主要事迹
以身担当,鼎力协助丈夫献身国防。孙海燕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外公是参加抗日战争并屡立战功的特级伤残军人,父亲原是一名作战部队的团主官。在她眼中,军人保家卫国神圣而光荣。在谈婚论嫁的年纪,崇拜军人又有着深厚军人情结的她,与当时任排长的王学勤同志结下了不解之缘。婚后,由于部队工作需要,丈夫在外训练常年不在家,一年见不到几次面。为让丈夫在强军事业上凝心聚力做出更大贡献,常常是报喜不报忧,没有享受过花前月下的浪漫。怀孕期间,妊娠反应剧烈,丈夫不在身边,她只能自己照顾自己,因呕吐剧烈引起酮症酸中毒住院期间,无人照顾的她晕倒在卫生间,醒来时面对地上碎着的吊瓶,她没有埋怨没有哭泣,强忍身体不适独自处理所有的事情。后来丈夫从医生口中得知此事,心疼、愧疚不已,而她却是一副云淡风轻模样,不断安慰着丈夫。女儿出生后,家庭的负担更重了,她一个人忙里忙外,用柔弱的双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用无悔的付出支持着丈夫对国防事业的追求。
排忧解难,官兵身边的知心大姐。在作战部队工作期间,每年7月份,王学勤总被问起的一句话就是“嫂子什么时候来”。孩子3岁后,孙海燕每逢暑假,就会到部队探亲,这是她的盼望,因为又可以和丈夫团聚了;也是部队官兵的盼望,因为有些心里话可以和“嫂子”说说了。孙海燕是个热心肠,她深知作战部队官兵的苦,假期短、与地方接触少,连队的官兵哪个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还迟迟找不上对象的,她都看在眼里,并且通过各种途径牵线搭桥。这些年,她在部队促成的婚姻有十几对,爱人总是打趣的说,你比“非诚勿扰”还牛。为国家安宁守边关,是军人的天职,节日战备更是必不可少。结婚以来,由于工作特殊性,丈夫基本上每年春节都是在部队度过,孙海燕从无怨言,唯有陪伴。除夕夜,她和丈夫去慰问一线执勤的官兵;战士和军属生病,她主动去医院看望;官兵家里闹了矛盾,她积极去帮助协调解决,官兵和家属都愿意把心里话和嫂子说,她为军嫂这个响亮的名字树立了榜样。
牺牲奉献,排除万难撑起家庭重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孙海燕勤奋工作、甘于奉献,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公婆和父母年迈,在工作带孩子的同时,还要细心照顾公婆和父母,让丈夫安心在部队工作。2016年,孙海燕的母亲突发心脏病需要做搭桥手术,父亲身体不好,女儿马上要高考,自己工作又忙,巨大的压力让她几近崩溃,但是想想丈夫要参加比武考核,她愣是没有告诉他,咬紧牙一个人扛。她每天上完课回家做饭、安顿好女儿,然后再到医院照顾母亲,晚上边陪护边加班备课。就这样坚持了37天,母亲康复了,她却瘦了一圈,医生和护士都为孙海燕竖起了大拇指。公婆常年体弱多病,因丈夫在部队工作繁忙,没有更多时间去照顾看望老人,她代替丈夫挤出时间带着幼小的孩子去老家服侍老人,买齐老人常用的药品和老人喜欢的衣服和食品,想方设法让老人高兴,弥补丈夫不能尽孝的遗憾。
冲锋在前,在勤勉工作中尽显党员风采。对于军人家庭来说,在国事、家事冲突时,家事就要无条件为国事让步,心甘情愿地默默奉献。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作为军人的丈夫忙碌在部队抗疫一线,作为党员的孙海燕向丈夫看齐,冲锋在前,她把不到2岁的儿子托付给近80岁的父母,主动请缨,放弃所有节假日双休日,正月初二就投入到单位的抗疫工作中,四处奔波购置防疫物资,和同事一起全力以赴担负起本校及区防疫指挥部近120余人的各项保障工作。在高速公路收费站执勤时,认真检查每台车辆和行人,耐心叮嘱防疫事项,因过往车辆多、检疫任务重,经常顾不上喝水、吃饭。孙海燕也是一名充满爱心的好军嫂。她在电视上看到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遭受冰冻灾害,很多孩子因为没有御寒的衣物而冻破手,她便先后购买100多套棉衣棉帽和手套邮寄给灾区;她通过红十字会长期资助一名贫困学生上学;她还在临沂山区对口帮扶困难家庭。
多年的辛苦付出和无私奉献也让孙海燕得到了社会的肯定,2019年被城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区委宣传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人民武装部、区妇联联合评为城阳区优秀“好军嫂”,2020年被青岛市妇联、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青岛警备区评为青岛市十佳“好军嫂”。都说军人苦,军嫂更辛苦,都说军人作风硬,军嫂作风更过硬。孙海燕也曾经迷茫过、惆怅过,但是一想到军人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自己能够为他们提供最直接的支持,自己付出也是无尚光荣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她和丈夫都拥有共同的信念:爱党爱军、敬业奉献。孙海燕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作为一名普通军嫂,为部队建设做后盾的真正内涵,尽到了一名军嫂的神圣职责。也正是因为有了像孙海燕这样平凡而伟大军嫂的全力支持,军人才没有那么多的后顾之忧,才能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强军强国的伟大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