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活动 >  4月

13 董维浩 敬业奉献

2021-04-09 16:11 来源:爱青岛

  人物简介

  董维浩,男,1978年11月生,中共党员,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主要事迹

  董维浩长期从事急危重症疾病的诊治,尤其对于ARDS、支气管哮喘、重症肺炎、脓毒症等疾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2008年5月他曾赴汶川参与抗震救灾医疗救治,荣获三等功,2011年赴上海中山医院呼吸科进修学习,曾先后获得“青岛市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医院优秀工作者”、“三医先锋”等荣誉称号。10月12日,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定点医院,收治新冠肺炎患者,董维浩作为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救治患者的医生,至今坚守岗位,忠于职守。

  “通过医生这项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董维浩第一天成为一名医生所立下的誓言。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以来,他一直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用心血铸就梦想,用汗水践行诺言。他把全心全意为病人解除疾苦作为自己的行医宗旨,对待病人像亲人一样认真负责。

  重症医学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ICU,是医院里最辛苦的科室之一,不仅工作强度大,而且精神压力大,每天的工作都要紧绷着一根弦。进入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大都是急危重者,抢救机会稍纵即逝,在这里能够更加体会到责任之重重于泰山,重症医学科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更需要敏锐的判断力、果断的决策力,该出手时就出手。

  董维浩说,“有些成就感,只有在最接近死亡的地方才能找得到。”这是他一直坚守的工作理念。重症医学科,面对的是与死神的搏斗,这里不是一个人的战场,是最体现团结协作的地方。2017年科室收治了一例H7N9感染患者,在医院统一部署下,董维浩组织科室人员迅速成立突击队,在封闭的负压病房里,他们穿着防护服轮流值守,为了减少传播的风险,尽量减少病房的出入,经过27个日夜不懈的努力,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作为一名医生,不但要有精湛的技术,还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这是董维浩在工作中一贯的作风。在科里他总是晚下班,临下班之前一定到重点监护的病人床前看一遍,并仔细询问病人病情有什么变化。休息时间或者脱不开身时,他也要打电话问一下患者的恢复情况,尽到一名主管医生应尽的职责,得到了患者的普遍好评。

  “进入重症医学科,有种临危受命的感觉”,医院搬迁时成立重症医学科,作为科室副主任,当时人员少,经验不足。为了更好地学习、开展工作,他带领大部分骨干人员全年无休假,一心扑在工作上。节假日是最忙碌的时候,院里每一次大抢救都有他的身影,加班已经成为常态,夜不归宿也已不稀奇。在院领导、科主任的支持下,在所有人员的辛勤努力以及无私奉献下,短时间内他们建立起了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高素质团队,为市三医重症医学科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科6年多以来,董维浩带领科室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科室平均每年收治500-600余例急危重症患者,包括多发伤、ARDS、急性重症胰腺炎、脓毒症等极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90%以上。无论是设备配置还是技术开展、救治能力等软硬件方面已经完全达到了三级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质控要求,如支气管镜的应用、床旁超声、血浆置换、人工肝等技术已经走在了国内前列,得到了市内外相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学科的发展必须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做到大专业全面发展,小专业技术精湛,不误诊,多会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医院支持下,董维浩带头推进亚专科计划,成立感染小组、营养小组、CRRT小组、超声技术小组、DVT防治小组、ECMO团队。促进专业精细化、标准化、实战化,人有专业、术有专攻,进一步提高科室的救治能力。重症医学科与急诊科联动,在青岛市率先实行了急危重症一体化管理,与各专业科室联动,制定危重患者救治流程,如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救治流程等,并通过了国家级急性消化道出血救治基地验收,保证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推进多学科团队建设。

  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董维浩时刻做好党务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带领重症医学科6名党员,在做好重症患者救治工作的状态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学习党政方针,充分发挥了党支部书记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社会效益准则,作风优良,对患者履行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病人送礼品一直婉言谢绝,拒收“红包”和接受“吃请”。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凭着敏捷的思维,创新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以精湛的技能服务于广大患者,使他们摆脱病痛的折磨,这一直是董维浩同志的理想,也是他不变的追求。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