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徐克衍,男,1973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城阳区河套街道孙哥庄西社区居民。
主要事迹
病魔突袭他主动承担。2005年的11月27日,对于徐克衍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这天中午徐克衍像往常一样和家人在一起吃饭聊家常,突然父亲的右侧胳膊开始发麻,接着嘴歪向一边,话也说不清楚了,趁着还有意识,家人立即将父亲送到医院,医生告诉徐克衍,他的父亲脑干堵塞,得了脑血栓。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坚强能干的人,从小就身体力行的教育徐克衍,做人应该尊重长辈,互相帮助,礼貌待人,所以父亲的人缘一直都很好,在村里也是孝老爱亲的典范,因此徐克衍也耳濡目染的学到了应该怎样孝敬老人。年迈母亲的心脏中还安着三个支架,更不敢让母亲操劳,从那时起徐克衍和大哥就担起了照顾老父亲的责任,大哥工作繁忙平时加班出差是家常便饭,基本上不能按时回家,每个月只能挤出时间去看望老父亲一两次,这份沉重的工作自然而然的就落在了徐克衍的肩膀上。
两难抉择他放弃工作。生活中的徐克衍是一个踏实肯干的人,徐克衍的妻子每周只休息一天,但尽管如此,还是坚持为老父亲打扫卫生、买菜,他本人更是每天照顾,所有的空闲时间都和父母呆在一起,在父亲生病前,徐克衍在一家外企上班,收入比现在要丰厚,父亲病倒后,除了生活不能自理外,还变得不记得人,大小便失禁,随着病情的发展,小脑萎缩的症状越来越严重,每天的便溺年迈的母亲就无法料理,只能徐克衍请假回来照顾,外企制度严格,很难请假,因此徐克衍特意换到了一家本地企业上班,收入虽然比之前少了四分之一,但是企业里的领导和同事大多知道徐克衍家里的状况,能够体谅和支持他,每当父亲在家需要帮助的时候,他能够方便的请假几十分钟回家照顾。
徐克衍说,父亲的病情发展到这个程度,我的工作就要为照顾老人让路,找了很多家企业,虽然收入都比现在高,但是他们大多都不能让我随时请假回家,后来联系到福伦科技,领导也支持我,这才能继续上班。但是随着收入的减少,这个本就十分困难的家庭变得愈加拮据。
生活再难他依旧乐观。当谈到这些年累不累的时候,徐克衍只是憨憨的笑着,“父母把咱养大,不管工作有多累,只要每天回来能看到父亲,他还能点点头,能对我‘嗯’一声,我就知道我爸爸还在,我的家还在,心里就舒坦了,多苦多累咱都已经做了十多年,早就习惯了。”徐克衍的岳父身体不好,妻子也没有兄长能够分担,每周休息一天还要抽出时间去照料,赡养老人的重担越来越令徐克衍喘不过气,尽管如此一家人还是积极的生活着,女儿在城阳上高中时,每个月只能回家半天,每次急匆匆的回,又急匆匆的走,但也不忘看一看爷爷,“女儿已经很懂事了,她现在正在青春期,有时候看到别的同学穿的好衣服,用的好手机,也会羡慕”,面对女儿繁重的学业和家里困难的经济条件,徐克衍常常跟女儿提起她的爷爷是如何为人处世,教育儿女的。“要孝顺老人、团结家人、见到人要快点叫,你就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了,别人有的你没有,你有的别人也没有,考上大学了,爸妈还能供你”,徐克衍父母的降压药和心脏病药绝大部分都不能医保报销,每个月初去领一次需要花费六百余元,除此之外女儿每月的生活费要一千五,除去家人日常生活开销之外,全家人紧紧巴巴的过着日子,但是大家都没有怨言,孝老爱亲的种子从爷爷辈开始,已经在全家人的心里生根发芽,“这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干了一天的工作,回家叫父亲,他还能答应,会笑出来,我们全家都很高兴。”想到父亲,徐克衍提的最多的不是病情和经济压力,而是父亲脸上的笑容。
15年的光阴在徐克衍照顾父母的间隙倏然而逝,谈到未来,徐克衍依然信心满满,虽然全家人都很疲惫,但女儿即将踏入大学的殿堂,父母能够亲眼看着女儿上大学,徐克衍还希望年迈的父母能见证孩子长大成人、结婚生子,父亲自幼教育晚辈的恭、孝、仁、信等品质已经成为这个家庭最大的财富,每一位家庭成员在家长身体力行的感染下都践行着尊老爱幼的优良品德。如今,父母的房间干净明亮,如果家里来了客人,老人依然会笑呵呵的向来者打招呼,衣服旧的不要紧,洗的干干净净,身上也清清爽爽的,徐克衍避免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珍惜父母尚在眼前的幸福,回到家里和父亲聊天、洗头、理发,还会打开“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跟他讲一讲现在的新闻和新思想,“父亲是个老党员,给他看这些他高兴”徐克衍看着父亲说。父母在堂,如佛在上。居住在孙西的这户普通人家,用长久的坚持让普通的家庭变得伟大,不仅营造了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氛围,更为身边的人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