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王秀美,女,汉族, 1958年4月出生,市北区即墨路街道即墨路社区的居民。
主要事迹
王秀美是市北区即墨路社区的居民,自1983年和先生结婚以来,两人已携手度过了37个春秋,也和婆婆共同生活了近30年。古以来都说婆媳之间难相处,王秀美却用无微不至的照顾,感动着公婆,感染着邻居,维持着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
结婚不到3年的时候,婆婆家房屋改造,王秀美的丈夫是长子,在赡养公婆方面他们这个小家庭必然要比其他姊妹多承担一些。就这样,年过60的公婆带着尚未结婚的小叔搬来与他们同住,自此也拉开了王秀美和公婆同一屋檐下生活的序幕。
2006年,王秀美的公公中风引发脑血栓,整个右半身都失去知觉。当时王秀美的丈夫因工伤赋闲多年,没有工作收入,女儿正在上大学,家中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王秀美的工资。可是只靠他们家和其他姊妹暂时性的协助怎么可能家中医院两头奔波照顾好两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呢?王秀美就想,既然选择了跟公婆住在一起,就要在需要的时候担负起自己作为媳妇的职责。就这样,她主动和单位要求下岗,开始照顾公婆的日子。
公公出院后,连穿衣吃饭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成了困难。老人家人高马大,近170斤,又没有力量自行起床,早上扶他起床,王秀美都要分几个步骤:先在对面拦着腰让他起身靠在床头上,再把枕头垫在后背支撑他起来,最后转到他身后和他背靠背把他顶起来,这才能让他稳妥的坐在床上。公公爱干净,每天晚上洗脸洗脚都成了王秀美的必修课,饮食上更是悉心调理,营养,易嚼,低糖是前提,为了预防便秘,新鲜的蔬菜水果更是必不可少。为了更好地照顾公公,王秀美还自学了胰岛素注射,采购了血糖、血压检测仪,根据每一次的检测结果来制定下一周的饮食方案。
王秀美的公公是名教师,教书育人一辈子,也是个很要强的人。刚生病的时候,虽然自己不能表述,但是他觉得自己拖累了儿女,情绪低落。这时候王秀美就开导他,让他知道虽然辛苦,但是能亲自照顾公婆,是一个媳妇最大的幸福。同时还鼓励他进行肌肉锻炼,每天都会扶着他康复行走,慢慢的,公公在手拐的协助下,步行的时间越来越长。有几次回医院复查碰到以前的主治医生,他们看到精神矍铄、甚至可以自行行走的公公,都说这是奇迹,家属功不可没。就这样,在王秀美的悉心照料下,公公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2013年因心梗去世,享年88岁。
如果说王秀美的公公是个内敛的人,那她婆婆就是个快言快语一时不闲的老太太。就在公公去世的同一年,婆婆也不慎摔倒,跌裂了骨盆。当时很多人、包括主治医师都劝王秀美说,这么大年纪了,保守治疗吧,手术的费用也不低……但是以王秀美对婆婆性格的了解,如果她失去行动能力,只能透过窗户看风景,那她一定会急坏了。既然通过手术有机会让她恢复,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试一试。就这样,年近90的婆婆被推进了手术室。在医院陪床的时候,她一天24小时在婆婆身边,同房的大妈很羡慕,夸婆婆有福气,有个孝顺闺女,这时候婆婆就会立即纠正,不是闺女是媳妇,一副自豪的表情跃然脸上。医生的精湛技艺和婆婆硬朗的体质,再加上我们悉心的照料,经过半年多的恢复,婆婆又可以下地走路了。
这几年,婆婆的老年病病状越来越明显,明明刚吃过饭,就会和邻居“告状”肚子饿,搞得大家哭笑不得;有时候忽然就哭着闹着找公公,这也是她最难过的时候。有时候趁大家不注意,她偷偷从家里出来,顺着马路一直走,全家人心急如焚分头行动,最后在距家3站车程的地方找到了,从此除了晚上睡觉,白天王秀美无时无刻不跟着她,无论去哪里。有时候婆婆就像三五岁的孩子,每天都要下楼好几趟,还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家务,拎着马扎跟在她后面,她往哪里一指,王秀美就得立刻把马扎放在那里,她坐不到5分钟,又要换地方,王秀美只好拎着马扎再次跟着她寻觅下一个落脚点。看着老太太在太阳下打盹的模样,有再大的委屈和抱怨都释然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真谛也正是如此吧。2019年,在一个晴朗的下午,老太太在温暖的阳光下去世了,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后一程。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王秀美理解的是,既进一家门,便是一家人。这个“家”,不仅是婆家,更是社会大家庭。在婆家,她是孝敬公婆的儿媳,是贤惠的妻子,是开明的母亲,在社会这个大家庭的缩影中,她是邻里百姓的家人。每个人在社会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只要我们用每一个身份将孝敬、尊重、善良、热忱、尽责的接力棒传递下去,那我们的生活必然时时处处充满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