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南极》

2015-05-01 19:05 来源:爱青岛

  

  刘延珉,《半岛都市报》首席记者

   2012年12月9日,半岛都市报首席记者刘延珉在经历了长达8个多月的全国“南极环保勇士”海选和必要的体能训练后,作为“企鹅的感动2012零距南极”大型环保公益活动全程采访媒体人,自青岛飞抵北京,与其他全国媒体记者及后勤保障等人员会合后,一行41人于12月10日晚始乘飞机开启南极之旅。

  据刘老师介绍,由于航路和飞机续航能力的限制,从中国到南极需用约2天的时间,中间转机累计飞行36小时才能到达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然后再辗转飞行3.5小时后,到达地球上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从这里乘船2天左右到达南极大陆。对于本次活动,刘延珉说:“这不是一次单纯的探险旅行,而是一次对于自然和生命的体验与感悟,每一个到过南极的人都有责任,把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南极传播给更多的人,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保护这片净土!”

  

  南美小城乌斯怀亚,也称“世界尽头”,它是世界最南端的城市。这个别致、美丽的小城依山面海,街边全是在童话故事里才会出现的那种属于白雪公主的可爱小木屋。当南半球生机盎然的夏天到来时,房前屋后开得正旺的鲜花,让人突然感觉进入了梦幻般的美丽世界,清冷的世界中举目白雪覆盖的山峦,空中飞翔的海鸟,以及企鹅、海狗等又让人恍然提前感受到了南极的气息。当地时间12月12日中午,在辗转经历了累计长达36个小时的空中飞行后,全程参与“零距南极”报道的本报特派记者刘延珉,踏上了奔赴南极的“起跑点”——乌斯怀亚。
  乌斯怀亚是通往南极的门户,不仅是阿根廷南极科学考察的大本营,而且也是美国“英雄”南极考察队的总部所在地。“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乘船往南极洲至少要一周时间,而由乌斯怀亚起航,越过德雷克海峡两天便可到达。并且这里的天气、风光以及其他自然条件都接近南极,可在这里对赴南极职员进行适应性练习。因此,这里是前往南极考察的理想起航之地和补给地,中国南极科考队也在这里进行补给。”原国家极地办党委书记、南极科考队领队,现国家极地办顾问魏文良告诉记者,包括记者在内的“零距南极”一行人,就是要从这里乘船前往南极。

  别具特色乌斯怀亚市政府

  矗立在岸边的乌斯怀亚“天之尽头”标识

  当地人用牛骨做成的椅子

  当地人用铁桶做成“灯塔”等造型,烘托港口城市的氛围

  地球最南端的国家银行特意用醒目的黄色做标识

  地球最南端的邮局

  地球最南端的邮局出售的都是人们喜爱的有关南极题材的邮品

  风景如画的乌斯怀亚

  企鹅的影子在乌斯怀亚无处不在

  乌斯怀亚城市的主要道路只有这一条

  乌斯怀亚城市一瞥

  乌斯怀亚的城市道路

  乌斯怀亚港,去往南极的所有船只都要从这个港口出发

  乌斯怀亚海边平和的景象

  乌斯怀亚机场

  乌斯怀亚街头的售货亭都与南极企鹅有关

  乌斯怀亚街头的涂鸦

  乌斯怀亚街头企鹅在“散步”

  乌斯怀亚码头与雪山争相辉映

  乌斯怀亚雪山与民居近在咫尺

  用企鹅来指示通往南极的方向是再好不过的

  造型古怪的乌斯怀亚机场航站楼

  这个安放在码头边上的大桶,其实是一个专门盛放废旧酒瓶的收集箱

  

 
  瑷秋岛是南设格兰群岛中的一个小岛,此处是距南美洲大陆较近的南极离岛。科考队员分批乘坐橡皮快艇登上这个岛时,陆地上刮起的大风和天上飘落下雪花,使大家感到既兴奋又充满好奇。从岸边踩着淹没过膝盖的积雪登上山顶,大家立刻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只见满山遍野的企鹅密密麻麻。几乎覆盖了整个山谷,他们黑色的脊背和白色的腹部将山谷也染成黑白两色。“这是巴布亚企鹅,由于脚是金黄色的,所以有人也称他为金图企鹅。另一种头部正面看起来笑眯眯的是帽带企鹅,这两种企鹅我们岛城人民在馆里都能看到,但规模没有自然界这么大,现在看起来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家。”青岛海昌极地海洋世界总经理隋旭光感慨地说道。
  这个季节正是企鹅们忙着生儿育女的时候,只见他们成双成对的建立了无数的小家庭,当企鹅妈妈忙着趴在雪地上做成的窝孵化幼崽,企鹅爸爸就到处奔走忙碌着给家里添点小石头之类的生活“必需品”。看他们时而引颈对歌,有时翩翩起舞那种相亲相爱的场景真令人感动。
  “企鹅不怕人,因为到南极拜访他们的人类,从来没有伤害过他们。”道芬女士告诉记者,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企鹅生存的地方偏远,条件恶劣、远离人类;二是由于到目前为止,到南极的人就如同我们登岛的队员一样,都要在出发前经过培训,学习《南极条约》、《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公约》和南极考察队员守则。人们都懂得把包括科考船、飞机等运载工具,停在远离企鹅群生活的地方。
“企鹅丈夫在出门前已经习惯了伴侣的梳洗打扮”(设计台词)
瑷秋岛上的巴布亚企鹅等正进入孵化育儿期
瑷秋岛上的帽带企鹅张双翅欢迎记者给它拍照
巴布亚企鹅孵化育儿都是夫妻轮流“坐庄”
岛上的企鹅在列队欢迎“澳特琉斯”科考船的到来
记者在风雪中登上瑷秋岛
落日余晖中,8头露鳍鲸在海中喷水形成壮观景色
上下船前,每个人都要对鞋子进行反复消毒
探险队员乘坐橡皮艇登上瑷秋岛
探险队员冒着风雪登上瑷秋岛

  

 

  “如果说前一天“零距南极”探险队员登陆的瑷秋岛是南极边缘陆地的话,那么位于南纬64度的尼克尔海湾附近的岛屿才是真正的南极半岛大陆。”——道芬(探险队长)

  南极的夏日,太阳迟迟不肯下山。“澳特琉斯”科考船越往南走天色越长,队员们在船上已经完全看不到天黑的熟悉景象了。往往是看着太阳落山,时间不长就又见到太阳露头了,白昼这个南极地区的自然天象,使包括记者在内的许多“零距南极”探险队员感觉不习惯,终日感觉昏昏沉沉的“睡不醒”,萎靡不振的状况看到床就想躺下休息,身体感到格外疲惫和无力。

  南极地区湛蓝的天空和白色的冰雪世界是如此的纯洁和简单。说它纯洁,是因为它只有蓝、白两种颜色;说它简单是因为眼前展现的世界只是一个蓝色的苍穹和一个白色的冰雪世界。位于尼克尔海湾的库夫威尔岛,就是在白色冰雪世界上凸起的成片岛屿中的一个。

  库夫威尔岛地处南纬64度的南极半岛地区,在这个岛上主要生活着大量企鹅、海豹及海鸟等容易观测的动物。企鹅的主要品种有阿德雷企鹅、金图企鹅、帽带企鹅等;海豹主要有食蟹海豹、豹纹海豹、威德尔海豹等。贼鸥等鸟类则是这里的常驻居民。据介绍,阿德雷企鹅在南极的分布广泛,从南极诸岛、南极半岛到路缘冰区都能见到它们的群体。阿德雷企鹅现存数量约为250万对,是数量较少的企鹅种群;金图企鹅的原意是刷式尾巴,意思是它拖着长尾巴走起路来左边刷一下,右边刷一下,这是它区别于其它企鹅的明显之处。金图企鹅种群在20世纪遭到灭绝性捕杀,其繁殖栖息地也被严重破坏,因此现存的数量仅为约30万对左右,是企鹅种群中最少的群体。

  由于企鹅们生活的南极区域很少有人来打扰它们的生活,所以当“零距南极”探险队员登上库夫威尔岛时,记者在采访中偶然遇到的一件事情,成为现实生活中真实版的“企鹅的故事”,而故事的主角就是在金图企鹅和记者间展开的……

  记者为了拍摄企鹅的日常生活,而又不打扰和惊吓它们,早在出发时就准备了一个微型摄影机,并在库夫威尔岛金图企鹅生活的区域,将这个微型摄影机埋伏在隐蔽位置准备拍摄,没想到一个警惕性颇高的企鹅竟识破了精心准备的这个小秘密。只见这个长着漂亮金色大脚的企鹅,摇摇晃晃地走到微型摄影机前,先是仔细地来回打量着不素来客,然后转身又回去“喊来”另外两只企鹅,共同站在微型摄影机“研究”了半天不知所然。也许是有了同伴们的壮胆,一只企鹅突然张开金色的大嘴巴,对这个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展开了攻击,直到把微型摄影机啄了个镜头朝天才悻悻地离去。让企鹅们没想到的是,它们的一举一动全都被记者拍摄了下来,而本报记者在地球最南端的这段有趣采访,成为“零距南极”采访媒体当天最大的收获。

  记者刘延珉携带半岛都市报旗帜登陆南极大陆(王勤摄)

  记者刘延珉在南极大陆采访拍摄企鹅(王勤摄)

  彬彬有礼的企鹅相互打招呼

  科考船在探险队员登陆时停泊在浮冰区等候

  库夫威尔岛上的白眉企鹅在岸边休息

  欧洲探险队员在南极严寒中“试水”

  企鹅零距离

  探险队员乘坐橡皮冲锋舟登陆南极大陆

  探险队员登陆南极大陆

  探险队员在近距离观测海豹

  兴奋的探险队员以企鹅为老师学步

  一只从空中前来偷蛋的贼鸥遭到企鹅们的激烈反抗

  正在冰面上懒洋洋睡觉的海豹睁开眼睛大量着登陆的探险队员

  记者在雪地上安防微型摄影机拍摄企鹅

  雪地上的摄影机引起一只路过企鹅的好奇心

  “这是什么东西?”企鹅好奇地打量着摄影机

  自己搞不明白的企鹅回去找来两个帮手

  企鹅们在研究地面上记者的微型摄影机

  这只奈不住性子的企鹅终于发怒了

  愤怒的企鹅把摄影机啄倒在雪地上

  当摄影机被啄倒后企鹅们也不明白这个东西到底是啥

  

  在“澳特琉斯”科考船举行的讲座上,生物学专家凯•欧内斯特说,南极动物的食物链,是以南极磷虾为基础。磷虾是浮游生物,鲸、海豹、企鹅、鱼类吃磷虾,肉食动物互相残杀,构成了南极完整的食物链。“可是,近50年来,由于气候变暖,正在改变南极的一切。”

  据介绍,全球变暖,不只是人类感觉身体表面热一点而已,它对整个生态变化是非常快速和剧烈的。“温度即便上升1度,也会导致大量的海冰减少,继而使海冰下生存的浮游植物和海藻大大减少,连带也会让靠食用海藻生存的南极磷虾数量减少。其目前的数量,比20世纪70年代下降了80%!”由于磷虾是整个南极食物链的基础,处于南极食物链顶端的鲸鱼、海豹等大型海洋哺乳动物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南极磷虾也是企鹅的重要食物来源,科学家已经看到了磷虾减少对企鹅数量的影响。“全球变暖,正在杀死南极磷虾,从而杀死南极的所有生物,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国际社会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人类活动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了气候变暖。1997年12月,联合国达成《京都协议书》,规定发达国家2010年应把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从1990年的水平下降5.2%,但各个国家处于发展的需要使得此项工作步履维艰。“人类如果再不反省,南极海面上的浮冰也将成为昙花,大量浮冰从南极解体后迅速融化,地球将成为恐怖的水世界。”

  我们可以不知道《京都协议书》,但我们不可以不知道你驾驶的汽车就是二氧化碳排放器,不可以不知道一棵树一天就可吸收16公斤二氧化碳。“为了我们的未来,从现在开始,我们少开一天车,多植一棵树吧!”

  阿德雷企鹅爸爸警惕地守护着家园

  大量融化的雪山堆积在勒梅尔海峡

  还没长大的小企鹅好奇地从妈妈怀中露出头打量着变化多端的世界

  记者所到达的南极最南位置

  金图企鹅好奇地打量着驶入它们家园的轮船

  南极冰山融化的速度超过以往

  南极冰山融化让企鹅生存环境改变

  南极雪山上空的火烧云就像是“烤炉”在考验着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

  企鹅妈妈悉心照料的小宝宝并不知道环境变化会给它带生存来什么影响

  企鹅在雪地上也有专用行走路线

  企鹅在雪地上也有专用行走路线

  人类世界的活动给南极冰山融化带来重要影响

  人们关注南极环境变化实际就是对我们生存环境的担忧

  

 

  

  南极的“天堂湾”是个美丽绝伦的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地方。在这个宁静的港湾内,蓝、白和湖蓝三种主色“调和”在一起,纯净的感觉就是人到了仙境也不能与此相媲美。可悲的是,这种人间罕见的绝世美景奇迹,却是南极冰雪融化的浮冰漂浮堆积而来。当地时间12月20日上午,本报特派记者刘延珉乘坐“澳特琉斯”科考船,经南极半岛勒梅尔海峡继续一路前行,顺利到达以风景秀美绝伦著称的天堂湾,登陆港湾内阿根廷科考站采访同时,攀登上天堂湾周边雪山最高峰,探寻“白色沙漠”背后的新闻故事。天堂湾岸边有几座咖啡色的小木屋,一块标志板上写着:南纬64度53分—西经62度53分,通过国旗知道这是一所阿根廷在南极的科学考察站。 “这里发生过悲剧,有人曾经一把火将科考站点燃化为灰烬。”道芬女士介绍,这个阿根廷科考站曾经一年四节居住着很多科学家,前几年有一支科考队曾在这里居住研究了一年,当来年需要换班返回国内时,有位随队的医生被宣布需要在这里继续延迟一年时间,听到这个消息后该医生的精神立刻崩溃了,当天深夜他就一把火将科考站点着了,用此过激的方式达到被人救出返回国内的目的。这个悲剧反映出,任何人的精神都会在极端环境下变得脆弱不堪,尽管眼前就是美丽如画的风景,但仍然抵挡不住人类对精神世界温情交流的向往。如今,这个科考站已经被重新建设,但该事件的影子一直在上空徘徊,给大家人去楼空的感觉显得空空荡荡。阿根廷科考站后侧就是一座雪山,常年不花的冰雪覆盖在山脊上,一脚踏进去就会陷到膝盖。记者从山脚下一直攀爬到山顶,身上穿的防寒服内衣因出汗而湿透,但转眼间就会干得清清爽爽。许多人因爬山出汗将衣服脱掉,却不知一场大祸临头,身上的皮肤转眼间就会晒得通红,时间不长脸上裸露部分的皮肤就会脱落。记者在南极采访期间,一直心存疑问:南极到处都是冰雪世界,应该不会缺水吧?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南极不仅缺水,而且还有“白色沙漠”之称,其干旱程度与撒哈拉沙漠有的一拼。不管怎么说,南极的冰都十分纯净。有人说“南极的冰多是经过千万年积压的‘万年冰’”,记者当然不愿意错过品尝万年冰的机会,许多次从大海里捞起一块冰直接塞进嘴里,也曾看见有探险队员拿着保温杯装几块冰拿回科考船,当看到万年冰块在酒杯里,上上下下不断起伏释放着被压缩在冰里的成千上万年气泡,听着那种美妙的声响才叫妙不可言呢。

  刘延珉在南极雪山上拍摄采访

  

  刘延珉在南极阿根廷科考站采访

  

  海豹在浮冰上向南极探险队员欠身致意

  

  记者在南极天堂湾品尝融化崩塌下来的上亿年冰块

  

  美景如画的南极天堂湾

  

  美景如画的南极天堂湾美景

  

  南极冰雪世界的主人在冰块上散步

  

  南极天堂湾畔雪山最高峰拥抱太阳光

  

  南极天堂湾清澈的海水连企鹅在游泳都看得很清楚

  

  南极天堂湾雪山局部图片

  

   "南极天堂湾雪山局部图片

  

  南极天堂湾雪山融化的“内湖”

  

  南极天堂湾只有探险队的科考快艇打破宁静

  

  探险队员乘坐橡皮艇观察南极浮冰上的海豹

  

  探险队员乘坐橡皮艇考察南极浮冰

  

  探险队员从南极天堂湾登陆后攀登雪山最高峰

  在南极雪地冰山裸露岩石上生长的这点草,也许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