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青岛网络电视台
您当前的位置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活动  >  2016  >  2016年“感动青岛”

 

  刘元征,男,中共党员,1964年9月出生,现任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办事处管理村党支部书记。

  自2002年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刘元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带领党员群众壮大集体经济,14年间,他把一个固定资产不足10万元的落后村庄发展成为固定资产5.7亿元的强村富村,村集体收入由5.6万元发展到386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由不足3000元增长到28000元,全力打造出一个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由于成绩突出,刘元征先后被评为青岛市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该村先后获评青岛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青岛市小康示范村、青岛市党建工作示范村、山东省文明村庄、全国文明村庄。

  勇于担当 奋发有为

  14年前的管理村,是有名的穷村、乱村、困难村。村里有土地1300多亩,2001年,胶州新城区开始建设,需要征用该村土地1170亩,村民不理解,集体上访,阻挡新城区建设,村庄一片混乱。面对困境,经街道党工委和群众推荐,刘元征离开自己年收入过600万元的企业,回村当了党支部书记。看到村民因失去土地而着急,因没有出路而犯愁,从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无奈的情绪和对自己的期盼,刘元征坚定了决心,一定要带领父老乡亲打出一片新天地。

  面对重重困难,刘元征决心带领管理村党员群众闯出一条致富路。一是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充分发挥村庄优势,争取各级领导、政府的支持,承揽了新城区部分力所能及的工程;二是组织村民参与工程施工,把在村里有一定能力和威信的村民组织起来,让他们各自负责一个项目,带领本村村民干工程,每天有几百村民参与到新城区建设中;三是根据村里的财力,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村民生活、工作有了着落,村庄也逐渐稳定了下来。面对征地补偿、房屋分配等棘手问题,刘元征直面困难,敢啃硬骨头。在征地补偿过程中,有个村民不满意,中午喝了酒,借着酒劲说,不提高补偿要拿刀劈了刘元征。跟他一起喝酒的村民打电话告诉刘元征,让他躲起来。刘元征听了以后,心想:“我为什么要躲?我躲起来他是不是更来劲!我既然干了这个村书记,就应该面对!”刘元征在办公室等着,那个人还真来了,刘元征看见他手放在腰上,便对他说:“你把刀拿出来吧,你砍砍试试!我就不信,你敢砍我!”对方被刘元征的威严给镇住了。随后,刘元征耐心细致地向这位村民讲解政策:土地补偿标准是政府定的,有问题村里可以帮助反映。最终得到了对方的理解,征地得以顺利进行。

  脚踏实地 埋头苦干

  从担任村书记的那天起,刘元征就经常思考:村庄如何才能长久稳定、长远发展?如何能让村民们都过上好日子?土地没有了,怎么办?靠什么生活?靠什么养老?

  经过再三考虑,刘元征树立了经营村庄的理念,决心抓住新城区建设这个好机会,带领村民走发展集体经济,共同致富的道路。当时,胶州新城区管委会,为了照顾村庄,也安排了一些配套工程给村里,但这些工程都让个人承包干了。刘元征上任后规定:所有工程一律不准个人承包,全部由村集体组织统一施工,既可以让村民有活干,又能增加村集体收入。从此管理村组织成立了三支工程队伍,把村民分到三支队伍中。就这样,刘元征带领村民,起早贪黑干了三年,为村集体挣了3000多万。

  到2015年,管理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5.7亿元。为了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他们投资购买土地130亩,建设厂房、学校、市场等6万多平方米,引进了青岛新日进幕墙有限公司、青岛汉阳电子有限公司,建设了市文化市场和新城区综合市场,开发建设居民商品房。昔日贫穷落后的农业村,变成了现在的全国文明村庄。

  情系群众 共享成果

  “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心里要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发展成果惠及群众。”这是刘元征常说的一句话。群众的份量在他心中最重,村民的小事就是他心中的大事。

  当他了解到村里有不少老人,因为子女上班,中午吃饭很不方便时,马上提议设立村老年食堂,免费为7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午饭,彻底解决了村里近百名老年人中午吃饭的困难。当他看到村里有几户村民因病致贫,造成家庭困难时,便提议成立了村公益基金会,带头捐了18万,并动员管理村及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捐款。目前,村互助公益基金已达150万元,在帮助困难群众、奖励好人好事、进步学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益的村民已达120人。

  廉洁勤政 公而忘私

  作为管理村的当家人,刘元征率先垂范,廉洁勤政的高风亮节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旧村改造过程中,由于工期紧、任务重,刘元征和村主任天天靠在工地上,饿了,就吃包方便面;累了,就到工棚里躺一会。刘元征血压、血脂、血糖都很高,常年吃药,累得实在顶不住了,就在工地办公室打个吊瓶。有一次,刘元征的妻子到工地送饭,看到刘元征浑身是泥,脸也晒黑了、眼皮也肿了、嘴唇也破了,胳膊上还挂着吊瓶,她心疼地说:“我当初不同意你干,你非要干,把自己累成这个样子!你赶紧跟我回家,我不能赔上钱再赔上个男人!你要是出了事,俺娘们怎么过?”刘元征的妻子哭了,刘元征的心里也很不好受,但是想到工地上离不开人,就连哄带劝把她打发走了。

  刘元征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把班子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担任党支部书记之初,为了扭转当时的混乱局面,刘元征制定了《村干部管理规定》,严格规范村干部行为。有一天,客户给村里送苗木,刚好碰上下大雨,分管绿化工程的支部委员,怕苗木损坏,招呼了几个村民冒雨卸车。卸完后,客户请他吃了个饭。刘元征听说后,很生气,刚定的制度,怎么能违反。刘元征在办公室里等着他,可支部委员回来后,看到他满身是泥,浑身都淋透了,刘元征心软了。晚上回家后,刘元征心里很矛盾,处理他?他为了集体冒雨卸车,他还是我的小学老师,也是他推荐我干村书记的。不处理他?定的制度就成了废纸,村民都在看着我,以后再怎么管别人?第二天,刘元征单独找这个支部委员谈了话,他很理解,按规定交了一百元罚款,并自己写了处罚决定,贴在了大街上。这件事,在村民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树立了村干部在村民中的威信。

  崇善尚美 文明和谐

  刘元征认为,当“文明”放在一个人身上,展现出的是风度和修养;当“文明”放在一座新农村里,展现出的则是村庄的发展水平和幸福程度。

  搬进楼房后,村民还是保持着过去的一些生活习惯:垃圾乱扔乱放、随地吐痰,造成小区环境脏乱差。有些村民,每天聚在一起打牌,甚至赌钱。根据村庄管理需要,他们先后制定了《村规民约》等30多项制度。同时,他们还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制定了《督查制度》,成立了由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的督查小组。督查中发现问题,按村里的各项制度进行处罚,在周一例会上通报批评,并在公示栏公示。

  管理村的公示栏设有曝光台、光荣榜,对村干部、村民发生的违规行为,用白纸及时通报批评,对村民出现的文明行为,用红纸及时表扬。管理村还根据孝敬老人、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标准,每年都评比“优秀村民”和“优秀小村民”。“优秀村民”和“优秀小村民”评比活动带动了村民争做好事的热情,村里从当年做好事的村民中推行出候选人,再以全体村民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推选,并将结果公示7天后进行表彰。刘元征坚持把移风易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促进乡村文明的重要手段。管理村于2012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文明丧葬规定》,要求丧主不穿白大褂、不系白带子,而只佩戴黑袖章和白胸花,简化过程,以告别仪式替代鼓手戏等传统做法,连墓地石碑都由村里免费提供,村民不用花费一分钱就能办完丧事。

  刘元征,一名长期扎根农村的基层工作者,每日奔波在各个部门单位,不是为自己谋利,而是给群众跑腿,他整夜伏在案头抄写,不是为自己谋利,而是搜罗致富创收的方法。他用自己的实干,苦干,实现了村庄的旧貌换新颜,让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新生活。他对村庄的情感深深浸润进管理村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的心窝里。刘元征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对事业对群众的赤胆忠心。

文章来源: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关于“ 感动青岛 敬业奉献 感动青岛点赞活动 ”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