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您将欣赏到的是本次大会很有特色的一个环节,那就是高端对话。
在高端对话这个环节,我们将请出本次大赛的首席评委,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教授。
余教授来到现场,将和我们正方和反方的选手,更深入地讨论一下我们今天的辩题。
余秋雨:我刚才在导播室看了大家辩论的实况,确实很精彩。但是到这个环节开始呢,我们要把辩论的心态换一下。我想我们观众也都知道,这样的辩论,这个辩题是抽签决定的,并不完全表达他们两方面真实的立场,更不是说他们在坚持这个立场的时候如此的激愤,不是的。它呈现着我们当代人对于一个复杂问题的两方面的思考。那么天底下所有的辩论呢,看上去很激烈,仔细看往往是从逻辑漏洞和逻辑跳跃开始的。刚才黄执中先生的提问已经体现着某一种逻辑的力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要表现出超越逻辑的一种方向。大家知道吗,有的时候逻辑非常严整,每一步都对,但是方向错了。所以,在小逻辑上面还应该有大逻辑。
我想问一下正方的这位选手,五四的时候,在五四前后,中国当时非常艰难地选择了白话文。大家知道,这些主张白话文的人,他们的古典文学的程度都非常高,但是他们顶住了压力,选择了白话文。而且我们古典文学的积累也是完整的,而且里面出现了一个大量的整体结构。我想问你的就是,它们的基本理由是什么。你用非常简单的语言能说一下吧?
刘少翔:就我的所学,我看到白话文运动给我的理解,带给我的想象,其实是有一群非常优秀的文人们,他有感于传统的文言文太过于艰涩、复杂,把知识都锁在特别的士大夫阶级里的知识分子可以学习。他希望借由这种白话文的转变和革新,让语言的使用可以让大家普及得都能够学习的时候,知识也都可以自然而然地普及到全国人民。这是我觉得他们之所以有那股勇气还有愿意坚持、支持白话文运动的最大原因。
余秋雨:好。他们太热爱传统文化了,但是他们更希望中国能够面对世界、面对自然科学、面对苍生大地。所以,他们经过艰难的选择,选择了推广白话文。
好,我要问反方这位选手,和这个事情一样。他们不仅仅是推广,他们知道推广白话文的时候,就像当时有一位林清南(音)先生所说的一样,他说,“街上拉车的,卖豆浆的语言都进了大学课堂,如何了得。”他也会知道有大量的语言的杂质会冒出来。你知道五四以后的新闻学的这些先锋们,他们做了哪一些事情,使我们的语言保持了它的尊严?
迟浩原:一批具有丰富的本身国学底蕴的学者,当然他们主张要推广白话,叫做典范的白话。虽然白话是各种各样的,但是他们希望我们在推广的这个东西,并不是完全不确定的。所以他们之后做的事情,比如说大量的写作。
余秋雨:是这样。他们为了白话文能够非常尊严地存在在中国的辉煌的历史的后面,能够把中国拉向前进的话,他们一起创立了白话文的语法,适用了白话文的标点,创造了好多范文。有很多文化齐心协力地来做这个事情。
迟浩原:是的。
余秋雨:这两件事情如果连在一起,我们知道我们的前辈是怎么做的。一方面,不管有多少雄厚的文化背景,我们还是要呼唤语言往前走;另外一方面,往前走的时候,有好多人就投入了大量的工作,让这个转型变得更具有文化价值。